黎明职业大学创新创业参赛典型风采录09

联合主办:

黎明职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泉州教育周刊

本期部分内容亦刊载于年10月15日出版的

《泉州广播电视报》教育周刊

施颖裕

认清自己定好位挑战儿童孤独症

黄腾云、陈唯翔/文受访者/供图

施颖裕,男,黎明职业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届毕业生。其作品《小型机械手夹紧器过载保护装置》曾获第十三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与控制组三等奖。现就职于某早教机构,任孤独症康复训练教师。

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是个男学生扎堆的学科。由于长时间与机械打交道,这个专业的学生肯定都是魁梧健硕、大开大阖的形象。如果按这种说法,身材并不高大的施颖裕绝不会让人同机械专业有过多联系。他不仅相当具有亲和力,性格也十分细致且有耐心。因此,当他选择成为一名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师时,不少同学都不会感到太多意外,甚至舍友们都说“这是一份极适合他的工作”。

在比赛中认清自己的定位

当年报考大学专业志愿时,施颖裕倒是没有料想到自己日后的这些境遇。在认真分析了各种专业的就业前景后,他谨慎地选择了黎大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我原本想着这个专业应该是身着蓝色工装,每日逡巡在大型机械与各种工程设备之间的学习时光。”然而,当真正进入这个专业后,他才开始系统地在脑海中建立起对这个专业的认识,“建模、提供技术数据,为机械设备的制作以及运行提供合理化数据,CAD、3Dmax等都是必须刻苦学习的软件。”此外,外出实习,在工作中实践所学,并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总结提升自己,以此锤炼学识成了他日复一日的学习写照。

大二时,施颖裕开启了自己的“挑战杯”征程。那时,由学校老师提出了一个设计理念,即在一组机械控制装置的施力部分提供一种过载保护装置。谋定而后动,在老师提出设计理念后,施颖裕马上找来几位同学组成小组,一起攻坚该装置。该项目不仅需要设计制造出完整的一套设计样板,而且还要完成相关配套的程序设计,这对在这个专业学科摸爬滚打刚一年的“小家伙”们来说,绝对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多年以后,当施颖裕再谈起这段经历时,他更看重的不是获奖,而是自己的角色定位:“当时,我并没有参与项目的方方面面。正如,我们这个专业即便将来进入工作也都只是负责这个项目或这个设备运作中的一环。实际上,在我大学的生活学习中大多是这样,无论是在学生会工作还是在宣传部门,我都不会是一个主导者的形象,更多的是一个承担者、执行者。然而,毕业之后的工作与学校里的生活最大的不同,便是没有人会站出来,像在学校里面鞭策你并且真心地希望你进步。这些让我认清了自己的定位,即我的个性更适合作为一个团队中的执行人员,像一柄利剑一样完成自己肩负的使命。”

在放弃中打开新天地

毕业之后的前三个月,对施颖裕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顺从自己专业的择业方向,同友人前往了一家公司进行实习,为自己的社会工作积累经验。那时,他每天工作事项纯粹而又繁杂:绘制图样、测绘零件、检验零件、检验设备运行中的各方面数据……这些成了他每日工作的中心。起初,施颖裕认为自己严谨内敛的性格一定相当适合这份工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对这份工作是否适合自己产生了动摇。“那时候,我感觉每天这样子挺枯燥的,日复一日。此外,社交太促狭了,每天都是冷冰冰的机器以及按部就班的同事。渐渐地,我希望社交圈能够丰富一些,至少我开始有些向往一个新的环境。”

很快地,施颖裕辞去了工作,在家沉淀半年。在这半年里,他也想过要去尝试不一样的生活。但离开了自己的专业,又能做些什么?“有时候真的需要有人来拉你一把。我在家待了半年多,尽管远非一事无成,但绝不是所谓的收拾好心情再出发。最后,朋友问我是否愿意同他去一所早教机构,从事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起初,我对这个行业并不了解,但从朋友的描述中倒是来了兴趣。最后,我下定决心听从自己的内心而出发,至少也不枉去体验一遭。”

儿童孤独症,又被称作儿童自闭症,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法源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三组症状。“这些患者通常在2周岁到8周岁左右,日常看起来身体健全,但行为能力却发育迟缓,怕生,在情绪上十分冷漠。尽管我不是早教专业出身,但还是愿意从头学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我开始接触病患,希望通过自己的耐心和爱心给予这些孩子一定的帮助。”想不到,施颖裕这一试,便打开了自己的新天地。

在工作中与孤独症儿童做朋友

“实际上,普通人对孤独症的了解不多,自然也不是很清楚我们具体的康复内容。这不仅涉及到精神和认知方面的康复训练,也有关于运动机能与行动力的训练。而我正是负责运动机能与行动力的训练。”刚刚通过培训期的施颖裕,成为了一名孤独症儿童康复培训师,为主负责孩子的运动机能康复训练。

在他的众多服务对象中,不乏有几位跟随他康复两年多的孩子,这些都是他一路成长的伙伴。“我至今都记得这边有一个孩子,他刚来的时候只有3周岁不到。一进来给我的感觉就是,孩子的神色有点怯生,此外在交流上也颇有问题。孩子当时地躲在父母的身后,大眼睛紧张地打量着康复室的陈设,迟迟不敢同我产生任何眼神或是语言上的交流。”据孩子的父母介绍,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令人担忧。尤其是表达能力和认知能力很差,有需要才会去找父母,甚至都说不出完整的句子。孩子经常一个人静静地坐着,也认不得父母。“我们几个老师商量了许久,针对孩子的情况制定出各方面的康复训练内容。如今,两年多过去了,我们欣喜地看到孩子慢慢变得开朗,口语表达能力也逐渐进步,社交能力也改善了许多,虽然同同龄的孩子相比仍显得有些迟钝,但相比刚接触的时候已经改善了不少。其实,我们也花了蛮久的时间,才能让孩子产生一定的信任感。当我们向他走去的时候,他开始不再逃避,也会慢慢地向你靠来,那会儿我真的感到这个工作的神圣与伟大。随着他开口说话,从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到能够咿咿呀呀说一些词组及短句,直到可以说清一些生活上的需求。我相信,这是一个好的开端。虽然这个孩子的成长比别人多受了不少挫折,但已经远比没能获得康复机会的孩子好上许多。我开始相信干一行而爱一行,十分希望能够在这个行业里多学多看,好让自己的业务能力获得提升。”

诚然,经过学校长时间培养所形成的体系化知识对于工作的长远性来说确实更好,施颖裕并没有从事与机械设计制造有关的行业是一件让人感到惋惜的事。如今,很多人所从事的工作与行业不一定与大学所学专业相关,但取得不俗的成绩,这中间必然是个人勤学刻苦的结果。工作之余,施颖裕也时常鼓捣一些康复训练器材,他希望自己大学时的所长能为如今的工作添砖加瓦,这就是另一个层面的学以致用吧。

编辑:婧婧

二审:思思

终审:小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pzff/1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