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你中了几招呢
作者:尹晓静丨来源:粥左罗(fangdushe) 前阵子,朋友看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如此经典巨著,相信你早就看过了对吧?),焦虑地跟我说她这辈子都达不到那个高度,我立即与她握手说:我下辈子也达不到。 为了不影响工作心情,我们俩商业互吹了一会儿,结果越吹越发现:虽然我们没什么高效能的习惯,但是有不少低效能的习惯呀! 完了,这下商业互吹也搞不起来了。 痛定思痛后,我试着总结出了7个低效能人士的习惯,看了之后你就会发现;虽然成为高效能人士遥不可及,但低效能习惯的坑我们很容易就能躲开。 1 只知拼命加班 以前我们见到小伙伴会说:吃了吗? 现在会说:加班了吗? 加班,正从一个工作方式转变成一个生活方式。不加班就好像上厕所不洗手一样,会被周围人鄙视。 还记得之前大半夜路过互联网大厂时的震撼感:那灯火通明闪瞎眼,唯有赌城拉斯维加斯可以媲美。赌徒熬夜博运气,我们搬砖搏命啊:程序员的头发就是这么熬掉的,产品经理的脾气就是这么熬爆的,设计师的手就是这么熬废的…… 我之前也很爱加班,偶尔还发个朋友圈表示自己「大半夜也很努力哦」( 老板),直到我看到《重来》中的这段扎人心的描写:沉迷工作是企业文化中广受赞颂的一种“优良做派”。我们知道工作狂热衷于通宵达旦、加班加点,甚至在办公室打地铺。这些人以累死在项目中为荣,对他们来说,再大的工作量也不在话下。 工作狂往往不得要领。他们花费大把时间去解决问题,他们以为能靠蛮力来弥补思维上的惰性,其结果就是折腾出一堆粗略无用的解决方案。 总结一下,就是说「长期拼命加班」是用勤奋来掩盖效率低下的表现。我结合自己加了班但没加薪的经历,发现事实确实如作者所说:一直拼命加班,哪里还有时间思考和实践。不仅毁了身体,真正重要的东西——思维和认知方式也无法升级和迭代。 我之前特别喜欢被人评价「任劳任怨」,觉得是夸我,现在想想,任劳任怨的工作和牛耕地有啥区别呢?我是一个脑力工作者,最大的优势不是比拼蛮力,而是转动脑筋提高生产力啊。与其做一只不知疲倦的牛,干嘛不变成一辆拉风高效的拖拉机呢? 我把自己想变成拖拉机的想法告诉了朋友,结果她说:我也不想天天做累死累活的牛啊,这都是老板逼的。 我问她:你觉得一直拼命加班的最大价值到底是啥?加班能让你觉得兴奋和充实吗?如果不能,那你一直拼命加班的最大价值就是让老板放心。 如果你的老板要通过计算工时来衡量你的价值,那你自己掂量掂量你在TA心中是啥水平。退一步说,如果一个老板要通过计算工时来管理团队,那你在这样的团队待下去又图个啥呢? 当你的核心竞争力是加班,你难道不会害怕吗? 只要工作不是劳动密集型,这种用加班来掩盖懒得思考的习惯,就要趁早改。而且,靠积攒工时赚取来的职场地位,早晚会被取代。 2 原地踏步转圈圈 在自我提升之路上,我之前很容易原地踏步转圈圈,转了半天也走不出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于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养成系偶像都读大学了,而我的能力和水平还跟吃了防腐剂似的一成不变。 当然,吃了防腐剂的不止我一个。前阵子被甲骨文这座北京最大的养老院「遣散」的那一大批员工吃得比我还多。于是在别人奔跑前进的时候他们只会喊:原地踏步,走! 那么在自我提升之路上,到底怎么才能从「原地踏步→一路小跑→撒丫子狂奔」呢? 一句话,别把自己当人。 别误会,不是让我们去当「社畜」,而是希望大家能换个思路,把自己这个个体转换成一个「产品」甚至「小微企业」。这一点我是受到了梁宁产品观的启发。 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可以思考: 目前的版本有哪些问题? 用户反馈(老板和同事对自己的看法)是什么?该怎么处理? 面向的目标群众有哪些(服务谁)?如何为他们提供价值? 如何让更多人知道我这个产品? 出现bug(工作失误)后该怎么应对和处理? 该怎样迭代升级? …… 把自己当作一个小微企业,可以思考: 行业趋势大环境如何? 如何提高公司软实力+硬实力? 要为哪类客户提供服务,哪些客户是核心资源? 如何成为这个行业的头部? 如何打造品牌和口碑? 商业变现模式有哪些? …… 这种思路转换有两个优势,一是能让大家从「自我」中跳脱出来,更加客观理性的认识自己,避免情绪化和主观性对自我评价的干扰。二是能方便大家量化自己的改变,通过审视1.0版本、2.0版本、3.0版本的自己,不断打磨和优化。 有人说这不就是「自我提升」嘛?没错,本质上确实如此。不过,语言可以决定思维方式,「自我提升」这个词的着眼点还是作为「人」的个体,我们人类这么事儿逼,很容易受情绪和芝麻大点的小事干扰,动不动就觉得自己委屈和不容易,但一旦说成产品升级和企业发展,使劲虐不心疼! 3 计划「又大又宽」 每个人都有至少一张附有deadline的计划表,然后拖到dead那天。 %完成计划的是大神,70%完成计划的是牛人,50%完成计划的是精英,30%完成计划的是正常人,而10%完成计划的是之前的我。不瞒大家说,年的计划我到现在都没完成。 拖延了这么多年,我发现一个问题:之前制定的计划特别笼统空泛,丝毫唤不起我的行动力,看完我只想把它扔到一边。 我把这种计划表称为「又大又宽」型计划表,看起来很「丰盛」,但没啥营养。 什么是「又大又宽」的计划呢? 简而言之,就是做的计划表不够具体,太过宽泛笼统和粗糙,「颗粒度」太大,执行人(我)消化不了。 比如说,之前在制定计划时,为了图省事,我往往一句话概括了之: 提交一份上周的会议报告 和技术碰一下需求 每天跑一会儿步 这种就是典型的「又大又宽」型计划表。看了之后我在潜意识里会觉得这个任务不简单,得好好想想具体每一步要做啥,比如碰需求是碰哪个版本的哪个细节?如何委婉的说服技术别砍这个需求?希望最终实现什么样的效果?约在哪个时间段能保证技术不发火? 这么想一圈,觉得好麻烦,算了还是别做了。 那我后来是怎么改进的呢? 很简单,只要把宽面换成毛细计划分解分解再分解就好了。比如「和技术碰需求」这个计划就可以分解成: 跟技术约在下午5点的休息区碰面,具体讨论5.0版本的feed流展示问题。需求是在APP首页显示十条消息,前五条消息按照阅读量排列,后五条按照评论数排列……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画面感?虽然做计划时要多写几行字,但执行时大脑只要根据指令无脑执行即可,大大节省珍贵的认知资源。 我们只有一个大脑,它虽然历尽千辛万苦从爬行脑进化出了大脑皮层,但人类也越来越事儿逼,它还远远跟不上我们那么high的节奏。 大脑处理任务的方式是单线程的,要么「思考做什么」,要么「立即行动」。当我们在计划表上详细列出步骤时,就为大脑扫清了「思考该做什么」的障碍,自然就能无所顾忌的去行动。 4 疯狂「输入」但从不「输出」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处理信息的过程,步骤是「输入-处理-输出」。 在我们这个「有价值的学习资料」堆起来能修一座长城的年代,只要愿意,往大脑里输入内容简直跟吃个包子一样简单。 无论是阅读文章还是书籍,听音频还是上网课,本质上都是在输入内容。这原本只是学习的最基础步骤,而我之前就是简单粗暴的吸收知识,但不吐出来。就这样只输入不输出,愣是把大脑变成了一只爱屯粮的仓鼠。 为什么不愿意输出呢? 因为输入比输出更简单、消费内容比生产内容更轻松啊!可惜,越是轻松的事情越没什么学习效果。 我发现,如果只是把看到的内容一股脑全塞进大脑里,不加以归纳和整合,那信息与信息之间只是零星碎片,而不是一张紧密联结的知识网。 所以,尽管之前看的书不算少,但还是觉得一知半解,真到了用的时候还是一脸懵逼。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逼着自己「输出」。因为只有在输出时,大脑才会调动一切资源处理接收到的信息,从「浅度理解」变成「深度加工」。而且,大脑越是在一件事情上花功夫,对它的印象越深刻,掌握程度也越好。 很多年前就流行一个说法,判断一个人是否真的弄懂一个知识,只要看TA能不能把那个知识点讲清楚即可。所以,那些学生时代经常给人讲题的学霸只会越学越好,一遇到问题就着急去问学霸的同学却怎么都考不好模拟考。 可惜,当时我是那个考不好模拟考的人。 5 追求完美行动滞后 完美是完成的敌人。 追求完美,在这个世界里本来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可惜变成了我拖延的挡箭牌。 就拿写公号这事来说吧,我好久好久之前就想写一个号,不过当时我追求%完美:文章质量高、读者不会骂、广告接到吐、数钱手抽筋。 然而就是不肯写一个字。 问为什么,答案很简单:「最近没啥热点不好写爆款」「最近热点太多了我要写深度内容」「我在设计一个牛逼的排版」「我在思考该打造什么人设」……就这么拖着拖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pzff/10789.html
- 上一篇文章: 代替董卿主持春晚佟丽娅,你凭什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