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治疗ldquo登革热rdq
中医中药治疗“登革热”的研讨(附例临床报告) 医院内科 雷美韶刘泽普(年) 年9-11月,中山石岐地区散发流行“登革热”病。我科共治疗例典型登革热,均以中医辨证治疗而痊,现总结报告如下: 典型登革热例中,男74例、女56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59岁,平均年龄28.27岁。 年龄段 例数 占比 7-10岁 3例 2.3% 11-20岁 23例 17.69% 21-30岁 62例 47.69% 31-40岁 24例 18.46% 41一50岁 14例 10.77% 51-59岁 4例 3.07% 诊断依据:在流行地区,流行期间,起病急,畏寒或寒战,高热(发热),头痛,肌痛,或腰痛及骨关节痛,疲乏、纳差,恶心、呕吐,鼻衄或牙龈出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至,血小板减少至10万。 一.症状和临床的资料: (一)发热:例中全都有程度不等之发热,发热一般持续数天,有持续高热的,有中等度发热的,有持续数天低热的,少数呈双峰热。 (二)畏寒或寒战:例(97.69%)有畏寒或寒战症状,此症状多在发病初期出现。 (三)头痛:例(97.69%)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多为两侧头痛和前额头痛。 (四)关节痛:例(86.91%)有腰、背或上、下肢关节疼痛或肌痛,以腰骶剧痛为多见。 (五)恶心:27例(20.77%)有恶心症状。 (六)呕吐:19例(14.62%)有呕吐症状。 (七)腹泻:16例(12.3%),有腹泻,一般每日3-5次,多者可达10多次,稀便,多有粘液。 (八)便秘:16例(12.3%),有便秘症状,多伴有腹胀痛。 (九)出血现象:16例(12.3%)有出血现象,其中3例是月经提前,其余多是鼻衄及齿衄,有少数病例黑便(潜血试验阳性),出血量均不多,且多是发生在病情好转时,或出血后病情好转,未发现出血量多,病情转剧者。 (十)皮疹:96例(73.87%)有皮疹,多于发病后2-5天出现,但很不规律,疹点有出现在发病的各个阶段。有一点是共同的,见疹后病情多呈好转,疹出热退症减,未发现疹出后病反转重之病例。有些病例是热退后数天才出疹的,有些病例疹出数天仍未消散。疹点有瘙痒的,也有不瘙痒的,有个别病例不出疹,但皮肤感瘙痒的。疹点有呈丘疹样的,有呈麻疹样的,有大片状的,有细碎点状的。疹点的分布也很不规律,有局限于手足及躯干,有在颈及上胸部。疹色多鲜红或淡红,黯红色瘀斑样的病例甚少。有些病例退后遗留色素沉着,少数有脱屑。 (十一)颜面潮红:87例(66.92%)有颜面潮红,程度不等,呈酒醉样,其它部位的皮肤也呈不同程度的潮红。 (十二)结膜充血:88例(67%)有此症状。 (十三)淋巴结肿大:有明显之淋巴结肿大,多数为颌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压痛的,有无压痛的。 (十四)血常规检查:例白细胞均在,最低,例血小板均在10万以下,最低6万。 在白细胞分类中,我们发现有很多病例淋巴、杆状分类升高,有个别病例,杆状分类高达25%。 二.治疗: 对于例典型登革热病的治疗,总的原则是解肌清热、凉血透表。病之初期,邪在卫分,若见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结膜充血、咽充血、喉痒、舌尖红脉浮数等风热表证者,用银翘散酌加葛根、三丫苦梗、大青叶或板蓝根等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如高热,畏寒或寒战,骨关节肌肉痛甚,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浮滑者则用柴葛解肌汤酌加大青叶清热解肌,凉血解表(若兼下利去石膏,兼呕吐加生姜法夏);如发热不高,恶寒重,舌质如平或稍红,舌苔白滑者用九味羌活汤酌加大青叶凉血解表。病的中期,如症见出疹,用银翘散去荆芥、香豉加生地、大青叶倍玄参汤;如出血证见量少,病浅,属邪从衄解,热随血去,不必专治血,可随证治之。病之末期,多见正气虚弱之头晕,倦怠,胃纳差等证,以扶正为主,可用补中益气汤治之。若余热未尽加黄芩,疹出瘙痒者可酌加大青叶、紫草、生地等凉血之品,若伤及气阴呈肺胃津伤之见证则用沙参麦冬汤,如余热未尽者则用竹叶石膏汤治之。 至于病的过程出现其它兼证可按中医辨证施治,随证治之。 三.典型病例: 病例一: 梁×,女性,22岁,石岐人民药厂职工,年11月10日初诊。 主证:高热,畏寒,头痛,关节疼痛两天,患者于昨天起畏寒、发热、头痛,全身关节疼痛,伴鼻塞,喉痒,颜面潮红等症,大小便如常。脉浮数,舌质红苔白滑,体温39℃。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杆状7%,分叶62%,淋巴31%,血小板10万。 诊断:登革热 治疗:银翘散加大青叶连服两天,11月12日再诊,热退好转,但身出丘疹,瘙痒,且鼻衄量少,主用银翘散去荆芥、香豉加生地、大青叶倍玄参汤,连服两剂而病愈。 按: 此外感风热时邪,故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关节痛,鼻塞、喉痒、脉浮数等证,表邪怫郁于肌表血分,故证见疹出瘙痒,主以银翘散去芥、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并加大青叶、玄参、生地以凉血泄热。此例虽有衄血见证,但此时热降病减轻,故考虑为邪从衄解。 病例二: 林××,女28岁,住紫里12号,年11月12日初诊。 主证:寒战高热,头痛,肌肉痛,关节痛两天。 患者于昨天午饭后突觉寒战、高热,颜面潮红,四肢关节疼痛,恶心,食欲不振,脉浮数,舌质红、苔黄,体温39.6℃。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杆状7%,分叶62%,淋巴31%,血小板9万。 诊断:登革热 治疗:柴葛解肌汤加大青叶,连服两天,每天两服,热降至37.4℃,各证改善。但证见胸、腹、手、足皮肤出疹,瘙痒。第三天主用银翘散去荆芥、香豉加大青叶、玄参、生地,服后瘙痒减少,疹仍未消,并见月经提前来潮,血色鲜红,量一般。当天复查血象白细胞,血小板12万,仍主用上方共三剂,疹消痒减,经血止。但倦怠,腹痛,便溏不畅。主用补中益气汤加黄芩,以补中益气兼清里热而收功。 按: 此阳经邪热壅盛,证见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关节痛,颜面潮红,舌质红,苔黄,脉浮数等证,故主以柴葛解肌汤加大青叶,清热解肌,凉血透表。出疹瘙痒,此属表邪怫郁于肌表血分,故主用银翘散去荆芥、香豉加大青叶、玄参、生地以清热透表、凉血解毒。此时虽有出血现象(子宫出血),但出血后热降好转,且血量不多,复检血象白细胞及血小板均已回升,故考虑为热入血室,热随血去之属,仍主用前法治疗。最后主以补中益气汤加黄芩,补中益气、清解余热而病愈。 病例三: 李××,女性,28岁,住悦来上街23号,年11月16日初诊。 主证:发热,畏寒,头痛,关节疼痛两天。患者产后一个月,恶露已尽,两天前突然畏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头痛,关节痛,恶心等,二便如平。脉浮略数,舌质淡红,苔白滑,体温38.5℃。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杆状9/50,分叶12/50,淋巴28/50,单核1,血小板8.4万。 诊断:登革热 治疗:用九味羌活汤。服药后第二天体温38.4℃,症状表现如昨,且皮肤出疹,瘙痒,仍主用上方加大青叶连服两剂,热退好转,但觉头晕,倦怠,纳呆,疹未消,仍瘙痒,主用补中益气汤加紫草而痊愈。 按: 此外邪束表,证见畏寒,发热,头痛关节痛等,因恶寒重发热轻,舌苔白滑,知邪仍在表,且未从阳化热,故用辛温解表为主。因本病多有出疹出血现象,故选用九味羌活汤,辛温解表,凉血清热,共奏凉血解表之功。后期头晕、倦怠、纳呆、疹痒等证乃中气虚弱,血分有热,故用补中益气汤加紫草补气健脾,凉血止痒。 四.讨论: 登革热又称折骨热、断骨病,是病毒引起的、由伊蚊传播的传染病。解放后我国未发现有本病,年在佛山地区一些市、县首先发生流行。年九月我县石岐地区局部呈散发流行。由于本病是新发病,治疗经验缺乏。我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制定了治疗方案,并经例的临床观察,对该病的中医中药治疗作了初步探讨,因水平关系,我们的看法难免有不全面,甚至错误的地方,希同志指正,共同研究,一起提高。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属中医外感热病,按其发病流行情况属中医温病范畴之“温疫”。其发病机理是正气虚弱,时邪外袭(“暑热疫疠”之病邪)。 该病的主要症状是畏寒或寒战,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痛,脉浮数或浮滑等,这些证候以六经分证属三阳经热证,卫气营血区分属卫分证候。热高,颜面潮红是一般热病的表现,皮肤出疹多见于病的中期或后期。疹出有两种机理:一是表邪怫郁。因本病很少汗出,如吴鞠通说:“温病忌汗,时医不知而误发之,若其人热甚血燥,不能蒸汗,温邪郁于肌表血分,故必发斑疹也。”一是邪向外达。如叶天士对热病发斑疹的病机,认为:“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发出,宜神情清爽,为外解里和之意。”以上两种情况均与温病的热入营分不同,因其没有舌色绛和神昏谵语等证。部分病例有出血现象和鼻衄、齿衄及子宫出血等,根据临床观察,其出现也有两种机理:一是病解,其出血量少,为时短暂,且出血后热降,病情改善,这是邪从衄解,热随血去的表现;一是邪伤血络,其出血量多,病势较深重(我科所治例未发现属后者之病例)。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有个别登革热患者,虽未见出疹,但有皮肤瘙痒的感觉,根据中医观点,此证的病机也有两种:一为表邪怫郁,出现于登革热病的初中期,即如《伤寒论》经文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为病解,出现于登革热病的后期,如《伤寒论》经文说:“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从临床所见,病人持续一周之久,既不口干渴饮,又无黄疸出现,更无恶热之证,故知该病除出血外,始终留连于卫分或卫分与气分之间,很少化热入里的转归,舌色虽红而不绛,此为一般热证之诊,不作热入营血看待。脉象方面浮数浮滑,皆属外感阳邪之脉象。 我们按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治疗典型登革热例效果是满意的,一般2-3天热退,5-6天病愈(个别病情较重的需8-10天才康复)。至于登革热轻型,不包括在这例中。轻型登革热我们以同样方法辨症施治,效果更佳。 本病在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患者的血常规,在白血球分类中杆状升高,甚至高至25%,其机理如何,有待研究。 以上浅见,是根据我院门诊例分析而来,其它如登革热出血型和登革热脑型,均未有发现。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pzff/4007.html
- 上一篇文章: 辛苦三个月完工,总共花18W,客厅漂亮极
- 下一篇文章: 大型咏春系列春之木叶香林颁花特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