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养浩然之正气,极天地之大观。

第六章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三节

第3条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

导读:《金匮要略》编辑按照刘渡舟编著《金匮要略诠解》中分类方法,按照第几章第几条标注。注释多选清代、近现代医家著作,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欢迎大家留言补充名家论述或者发表自己的注解!

?

子恒试注

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肾相合则呼吸顺畅。若肾气亏虚则纳气失常,吸气浅薄,气壅于上可见咳喘上气,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肩摇。肾主水,肺主通调水道,肺肾两虚则水饮内犯,随气上逆头面可见面部浮肿。脉浮大,是肺肾之气将绝,气逆欲散之兆,属于难治。

如果还伴有下利,是阳气上脱,阴液下竭,属阴阳离绝之象,更加险恶。

?

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第3、4条同讲。

上气面浮肿,肩息,气但升而不降矣。脉复浮大,则阳有上越之机。脉偏盛者,偏绝也。又加下利,是阴从下脱矣,阴阳离决,故当不治。肩息,息摇肩也。上气喘而躁者,水性润下,风性上行,水为风激,气凑于肺,所谓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者也,故曰欲作风水。发汗令风去,则水复其润下之性矣,故愈。

?

清·吴谦《医宗金鉴》

上气,谓咳逆上气也。面浮肿,谓面目浮肿也。肩息,谓喘也。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谓脉证两虚,已属不治,又加利,则上喘下利,阴阳两脱,脉证相反,故曰:尤甚也。

徐彬曰:此言肺痈之证,元气惫者,为难治也。谓肺痈由风则风性上行,必先上气,若兼面浮肿,肩息,气升不降也。又脉浮大,元气不能复敛,则补既不可,汗又不可,况内外皆逆气,非风之比,可尽汗泄乎?故云不治。加利则阳从上脱,阴从下脱,故曰尤甚。

?

清·黄元御《金匮悬解》

咳嗽上气,壅于头面,是以浮肿。喘息肩摇,是谓肩息。其脉浮大者,阳根下绝,此为不治。又加下利,中气败泄,尤为甚也。

?

清·曹颖甫《金匮发微》

第3、4条同讲。

肾不纳气,则气上冲,肺气壅塞,则气亦上冲,但面浮肿,则痿黄而不泽,肩息则气短而不伸,加以浮大之脉,则阳气将从上脱,故曰不治。又加下利,则阳脱于上,阴竭于下也,此上气以肺肾两虚而不治者也。若夫喘逆而躁疾,则为肺实,而胀为风遏太阳寒水不能外达皮毛之证。「欲作风水」则为风水未成,盖风水既成,必至一身尽肿,此证独无,故曰发其汗即愈。麻黄加术汤、越婢汤、小青龙汤,俱可随证酌用,此上气以肺实而易愈者也。

?

清·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

此言肺死脉证也。上气面浮肿、肩息乃风寒壅逆于肺,邪实正虚,气上不下,肺气绝而正欲上脱,故脉浮大,气已散而离根,故不治矣。然利则阴从下脱,所以尤甚。

?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

第3、4条同讲。

上气证,有正气夺与邪气实之不同。如上气,面浮肿,摇肩出息,气但升而无降矣。又按其脉浮大,是元阳之根已拔,不治,又如下利则阳脱于上,阴脱于下,阴阳离决,其证尤甚。上气喘则躁者,其喘为风之扇,躁为风之烦,此为肺胀,其逆上之涎沫,将欲秉风势而作风水,但令发其汗,风从汗解,则水无风战,自然就下而愈。

此另提出上气,分二小节,因历虚实以定生死也。前人谓肺痈由风,风性上行而上气,其实不必拘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师合为一篇,大有深意合之可也,分之亦可也。

?

刘渡舟《金匮要略诠解》

上气:指气喘。

肩息:指呼吸摇肩,气息困难之状。

本条是论述正虚气脱的上气证。上气面浮肿,摇肩呼吸,气有升而无降。切其脉浮大无根,反映肾不纳气,元阳之根已拔,故为不治。又加下利,则阳脱于上,阴脱于下,离决之象见,故尤甚焉。

?

胡希恕《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这是一段。这个上气就是我们说的这个风伤皮毛,风伤皮毛它表气不得外达了,气往上来,这个上气都喘,这个喘全是呼易吸难,就是吸气困难。那么这种病呢,面浮肿,同时有水气,有水气就是里头也有水饮。这种病大概都是外感外邪,内里头有蓄饮,咱们后头讲水气篇就会讲了,风气相激嘛。这个水不是外边来的了,这个人根本就是里头有停水,又遭风寒,常常发生咱们说的这个痰喘、哮喘。

这边讲的就是这个,面浮肿,这个水气已经外现了,脸已经浮肿了。肩息,这是虚到家了,什么叫做肩息呢?这个息啊,一呼一吸谓之一息,那么这个呼吸得用肩,摇肩,表示这个吸气相当困难啊,吸摇肩嘛,那按着现在的话说就是喘得厉害,摇肩,一肩一吸,古人这个炼字啊,是千锤百炼,所以它这个书不好读就这样了,一肩息,这是虚之极了,这种喘啊够重了。

其脉浮大,这个浮大,就是邪盛了。不只这个肺里头有毛病如此,我们在临床上啊慢性病没有不虚的,慢性病如果脉浮大、滑数,都不好。所以别怕按这个脉,唉呀这么虚啊,那不要紧,它这个病久人虚脉也虚,这是正常的。那么这个人虚到这个份上了,而脉浮大邪盛,就是正虚邪盛,这个病就不好治了,所以说不治。

这在古人怎么看法呢?就是人的正不胜邪了,不能胜邪了就不行了,所以咱们治病也是啊,总是要扶正祛邪,这个邪太盛了,你扶正都不好扶,你一扶正啊它邪更凶。你祛邪他人受不了,人虚到家了,所以凡是这种虚弱的病而反脉浮大,这不是好现象了,不治。

又加利,尤甚,如果同时这个人他下利,那更坏了。再下利那更虚了,谓之重虚啊,那可以说非死不可了。这个下利,尤其这个哮喘,那么个虚的样子又下利,他这个胃也败了、胃坏了,胃它是一个后天之本嘛,那所谓重虚,脉再浮大,那就怎么治啊?没法治了,尤甚,那更厉害了。这都是原则的事,在临床上这东西很有用,我们遇到这种久病,不是新得的感冒,新得的感冒脉浮大怕什么,解表药里头加点去热的就行了。这都说的是慢性病,慢性病脉反而浮大,这就是正不胜邪,这种病要多加小心,咱不能说准死,总而言之这个病是个麻烦。你假设他更有其它的虚,尤其这个中气虚,胃虚更坏,这是原则上的东西。

?

其他医家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此是较论上气,而非肺痈者也。师意以为肺痿、肺痈无不上气,而亦有非肺痿、肺痈独见上气之证者。总之,上气而浮肿,肩息,脉浮大者,不但肺不制,兼之肾气脱,为不治也;又加下利,脾肾皆脱,为尤甚矣。此明上气证,又与痈痿之上气有别也。”

?

传承中医、弘扬国粹是中医人的责任

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

理论与临床相结合,提高临床技能,欢迎中医同仁们参与经方临床医案讨论中来,中医理论体系构架不同,医案讨论答案不同,故医案答案没有唯一,只有最佳,这样在探讨医案中,升华我们的灵感,期待您的参与、留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pzff/5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