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后,请过低配的生活
作家摆渡人曾问他的大学教授:“什么是理想生活?”教授的回答,引人深思:“到了某个年纪你自然就会顿悟,身外之物根本没那么重要。低配人生才是最踏实、最稳定的。”过去,我们总以为人生就是要追求“高配置”的生活。高配的车子,高档的住所,风光体面的工作......如今半生已过,我们才慢慢明白,人若是太过于追求“高配”,终会不堪重负。适当减减配置,才能活得更从容。 物质低配 《肖申克的救赎》一书的作者斯蒂芬·金,有一套自己别致的“小桌子理论”:他写作的时候,只需要一张小桌子,一平方米大小,学生桌模样。桌上摆放的物品也很简单,一盏足以照亮桌面的小台灯,稿纸或者电脑,再无其他。当他成名后,他曾尝试过给自己换一张高级书桌,胡桃木材质,宽大如单人床,只为凸显自己“一流作家”的身份。如愿以偿的他,发现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坐在豪华的桌子面前的他,灵感全无。不久之后,他就放弃了这张桌子,回到了他那简陋的小桌子上。很赞同一句话:“你占有支配物质,也会被物质所占有支配。”居里夫妇结婚时,他们的会客室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椅子。居里的父亲知道后,准备送给他们一套家具。但居里夫人拒绝了:“有了沙发和软椅,就需要人去打扫,在这方面花费时间未免太可惜了。”丈夫对她说:“不要沙发也可以,我们再添一把椅子怎么样?客人来了也可以坐坐。”居里夫人还是不同意:“要是爱闲谈的客人坐下来,怎么办呢?” 最后他们决定,不再添任何家具了。家里虽然空荡,但他们的内心却无比富足。其实,生活就是这样子,只有舍弃一些非必要的物件,才能做到起舞轻盈。物质低配,并非让你压缩生存空间,降低生活质量。而是找到一个最适合的生活方式,过着舒心、从容,还有盈余来享受精神生活的日子。人到中年,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低配你的生活,高配你的灵魂。少买一件新款的衣服,多读一本书;少买一个高档的家具,多听一门课。于删繁就简的生活中,修出丰盈的内心。欲望低配人生以中年为界,前半生鲜衣怒马,后半生采菊悠然。年轻时,要驾驭欲望,让它成为自己的动力;到了一定年纪,就要克制欲望,知足常乐,感受人间至味清欢。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农夫想买块地。卖地的人对他说:“想买地没问题,只需缴纳元,你用步子圈出多大的地,那块地就全部归你。”但他有个条件:只给农夫一天的时间,如果农夫不能在最后一刻回到起点,那么他一寸土地都得不到。农夫一听很开心,心里想着我一定要多走一些路,这样一天下来就能圈出很大一块地了。越想越觉得划算,农夫果断交了钱,签订合约。第二天,农夫一早就出发上路了,一直往前赶路,片刻都不歇息,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仍没有往回赶。一直到黄昏的时候,他才意识到得赶紧回去。此时他三步并作两步往回跑,但没能及时回到起点。最终,他一寸土地都没能得到。苏格拉底曾说:“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欲望是人为的贫穷。”很多时候,人生万千烦恼,不是所得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如果欲望大于能力承受范围,你就会为此付出巨大的压力、焦虑的代价。低配的生活,其实是一种放下。放下浮躁的心,放下繁华的景,放下求而不得的欲念。如此才能减轻心的负累,活得坦然自在。正所谓: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人到中年,欲望越少,心事越少,心态越好。圈子低配余华在《在细雨中呼喊》中写道:“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独自的生活。”人在年轻时,总喜欢给圈子做加法,乐衷于结交各种人脉。等待中年以后回头看,发现能留在生命中的,也就那么几个。这时才领悟,其实没必要再为了所谓的高级圈子挤破脑袋。《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一书中,作者李尚龙说自己曾非常迷恋社交,也有很多牛人、大咖的联系方式。他常常给这些人送礼物,还陪聊,以为大家感情很好。但后来,当他遇到问题去请教他们时,得到的回复是冷冰冰的三个字:“我没空。”这时,李尚龙幡然醒悟:“除去彼此的感情,能让对方帮自己的根本条件,是你能提供等价的回报。”你不优秀,认识谁都没用,所谓的高配圈子都是假象。况且,人到中年,精力是有限的。时间在哪里,成就也就在哪里。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去攀附所谓的牛人圈子,哪有时间去提升自己呢?真正有质量的人生,都不是靠拼命社交建立起来的。与其讨好攀附高配的圈子,不如过好自己的人生。最后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曾有位学生去教授家做客,发现教授家很小,里面还堆满了书,根本没地下脚。于是问教授:“您现在声名在外,何必要蜗居在这里过艰苦的生活呢?”教授回答了一句话,让他永生难忘:“艰苦吗?可是与书相伴是我一生最想过的生活。”低配人生,不是要你衣衫褴褛,吃糠咽菜。而是更加重视内在的修养,重视精神的成长,灵魂的丰富。中年人最好的自律,是过低配的生活。当你能克制自身欲望,不受外物影响,才能真正的回归本心,感受生命的真谛。这种低配的人生,其实是高贵地活着。?文 Allergy 来源洞见(ID:DJ) 图文来自网络,侵删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下滑动延伸阅读- 一个人不开心的根本原因:智慧不够 人生世间,苦是必然,甜是偶然。心理学上有个ABC法则,A是事情,B是认知,C是情绪。 很多人一旦不开心,就觉得是A出了问题,但实际上,出问题的可能是B,或者C。 庄子曾讲过一个“方舟济河”的故事,有人乘船被撞,他心中勃然大怒,以为有人故意冲撞自己。 但是突然发现撞过来的船上没有人,于是怒气瞬间消失。 决定情绪的不是事情,而是个人对事情的认知。 要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必须提高自己的智慧和境界。 以下五种人生智慧,帮你拯救所有不开心。 成长智慧: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德韦克认为人的思维有两种: 一种是成长型思维,一种是固定思维。 对固定思维的人来说,人生的种种挑战是一场考验,考验失败说明自己无能。 失败会对自己身心产生巨大打击,不愉快的情绪接踵而至。 但是对成长型思维的人来说,人生的种种挑战是一个又一个的台阶,考验失败,只是说明自己仍需努力。 他们不会一蹶不振,而是在失败中寻找进阶之道,在失败中不断完善自己。 中国人常说:“吃一堑,长一智,经一事,长一能。” 本事是练出来的,只有在事上磨炼,一个人才能有所成就。 王阳明在江西讲学,有个地方官经常去听他讲课。 有一天他找到王阳明说:“您讲得太好了,可是我公务繁忙,无法经常来听您讲课。” 王阳明说:“为什么要放弃工作来修行呢!” 官员问:“难道工作也是可以修行的吗?” 王阳明回答:“工作就是修行,红尘就是道场。” 生活中的每一次愠怒、每一次失败,都是修行的进阶之路。 对于别人来说,这些东西可能是毒药,但是对那些修行者来说,这些都是人生进步的养料。 曾国藩晚年的时候给自己的书房起名“求阙斋”。 每发现一点自己的弱点,积极改正,自己的修养就更进一步。 所以求阙既是一种谦逊,也是一种修行的智慧。 把人生当成一场修行,一时的得失不代表整个人生的成败。 所有磨难都是历练,所有挫折都是考验。 人生的种种负面情绪,都会变成挑战的动力。 这样的人不会自怨自艾,更不会轻易被打倒。 阴阳智慧:辩证地看待问题 《雪心赋》里有这样一句话:“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万物都具有阴阳两面,人生的祸福好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 有人因祸得福,有人破福成祸。 明代初年,大将郭德成因为醉酒失言,得罪了朱元璋,被迫落发为僧远离庙堂。 后来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几乎无人幸免,但郭德成却因此逃过一劫。 清代曾国荃攻破南京城,平定太平天国,本来是天大的功劳。 但是他却因此得意忘形,放任官兵劫掠,贪婪无度,最终物议沸腾,被迫革职还乡。 老子说:“美之与恶,相去何若。” 在圣人眼里,美与丑,好与坏,其实差不了太多,二者彼此对立,却又彼此转化。 好事中总是隐藏危机,坏事中总是蕴含机遇。 真正聪慧的人都有辩证思维,从不局限于事情的一面。 他们得意时不猖狂,失意时不沮丧。 面对人生的得失起落,内心波澜不起,安稳平和。 转弯智慧:不要一条路走到黑 古人说:“心随路转,路则常宽”。 人生之路,不只有一条,没必要一条路走到黑。 懂得顺势转弯,人生才能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明代三才子之首的杨慎在大礼仪事件中触怒皇帝,被贬云南。 仕途无望,于是他转而著书,在云南三十年,博览群书,著书四百余种。 整个明代无人能出其右。 山中宰相陶弘景,年轻的时候仕途不顺,屡遭打击,心灰意冷之后主动辞官。 因为酷爱道家学说,便改行做了道士。 陶弘景遍访名山,编撰整理道家典籍,最终创立茅山宗,成一代宗师。 《易经》讲:“曲成万物而不遗。” 天地万物都是迂回而曲折的,人生之路也不例外。 遇到那些注定行不通的路,切莫一味钻牛角尖。 条条大路通罗马。 懂得变通,学会转弯,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极简智慧:尽量减少自己的欲望 叔本华说:“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在叔本华看来,快乐只在欲望满足一瞬间,其他时间不是无聊就是痛苦。 佛说:众生皆苦。 人生世间,苦是必然,甜是偶然。 想要摆脱痛苦和无聊,必须要减少自己的欲求。 对于自己能力之外的欲望,尽量戒除。 月薪五千不要幻想豪车别墅,妄念不除,一个人终生都会活在痛苦之中。 对于自己能力之内的欲望,也要尽量减少。 毕竟,一个人的欲望不加遏制,只会越来越大,一旦超过一个人所能满足的极限,灾难也就到了。 商纣王从一根象牙筷子开始,一步步走到酒池肉林。 为建摘星台透支民力,各地诸侯造反,最终身死国灭。 物质的满足终究会超出人的生理极限,但是精神不会。 诸葛亮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古往今来的哲人,愿意身居陋室,粗茶淡饭。 一方面是懂得知足常乐,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专注于精神和心灵的满足。 庄子说:“天下有至乐无有哉?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人生真正的快乐不是来自欲望、名利,而是来自一个人的智慧和境界。 当一个人可以在精神世界获得满足的时候,外在的物质也就很难成为他的牵绊了。 破局智慧:做自己的旁观者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生这场局,一个人若是深陷其中,定然难以自拔。 对于其中的恩怨得失,也就很难洒脱。 苏轼一生不顺,从北到南,一路贬到海南岛。 大半辈子都在漂泊的路上,但是他却把人生过得像诗一样。 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人生保持了一种距离感。 他曾在《题西林壁》中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一个人过不去的时候,不妨跳出去,拉长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再去看个人的遭遇。 这时候,一切得失都微不足道,一切悲喜都是浮云。 初入仕途,苏轼父母妻子相继去世,悲痛之余,又遇官场险恶。 不得已,苏轼避祸密州,他说:“弃置当何言,万劫终飞灰。” 人生百年,往远了看,所有的劫难都会烟消云散。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仕途无望。 他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再大的不公,再多的痛苦,就天地宇宙而言,也可以小到忽略不计。 学会做自己的旁观者,这是一种修养。 再难的时候,只要跳得出去,它就可以让我们保持清醒。 不会顾影自怜,不至于自伤自叹。 情绪永远是智慧的天敌,智慧永远是情绪的克星。 一个人智慧不够,才会生出无边烦恼。 人生是一场修行,如果一个人内心澄明通透,自然可以平静从容。 抱怨是毒药,远离身边爱抱怨的人 -0- ▼ 与其抱怨,不如改变 工作第三年,我被公司派去新加坡,参加六西格玛为期一周的培训,来自各行各业的培训者,同住一家酒店。跟我分到同组的,有2个是跟我一样的外企管培生,另一个姐姐,称她为M好了,是一家国企的员工。 大家来自不同的企业,除了学习之外,拓展人脉也成了此行的重要目的。 第一天培训完之后,我们几个人便一起约着去看夜景、吃饭。 吃饭的地方是一家能看到狮面人身像的网红餐厅,可还没等我们对精致的夜景发出一句赞叹,M就幽幽叹口气: 「不就是个异型人工建筑,跟国内的某些雕塑也没什么区别,餐厅还这么贵,性价比真低。」 气氛有点尴尬,我只好开口安抚: 「其实我们AA下来,每个人也没多少钱,大家都好不容易来一次,吃的尽兴就好。」 她看着我又是一声长叹:「我们这种公司,没办法跟你们外企的收入比啊,你看你们年纪轻轻,都才二十五六吧,就能被公司派出国培训,我都二十九了,还是靠跟老板撕破脸,争得头破血流才能来。」 整整一顿饭的过程,都充斥着她的各种抱怨: 经理偏心啦,老板的小姨子在公司没干什么活但年终奖拿得最多;企业效益不好啦,每年涨的工资跑不过通货膨胀率;这个培训也很没意思啦,你看那个讲师,连普通话都说不好。 异国他乡好好的一顿饭,就这样变成了她的吐槽大会。 我们交换了一个无奈的眼神,而她说完职场的种种不顺,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眼看又要把抱怨的话题引到家庭与生活去。 我连忙打断她,问: 既然干得这么不开心,你就没想过做点什么改变一下? 「怎么变?」她发出一声嗤笑,「行业不景气,公司没效益,企业文化只有溜须拍马,又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况且我也不年轻了呀,你又不是不知道国内的招聘环境,到了我这个年龄,想找更好的工作,也没那么容易……」 -02- ▼ 远离身边爱抱怨的人 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习得性无助」。 在「觉得无助—表现出无助—加深无助的观念—表现出更严重的无助」的恶性循环中,人往往不会采取行动,而是把一切归罪于环境和外因。 他们的认知层次仅仅停留在:我也不想的,但是我没办法啊。 对生活不满意,不过是眼光短浅看不到前路,技能缺失不知该从何处着手,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放任自己沉浸在情绪的流淌中,一开口就是抱怨。 回去的时候大家在酒店互换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rybw/11074.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童心情暖女神节rdquo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