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记黄山ldquo山史rdq
资料▌阮溪和黄山源。 潘之恒,字景升,歙岩镇人。少好学,汪道昆举白榆社,之恒以少隽树帜其间,由是知名。入太学,一再试不遇,弃去,益专古文词,纵游海内名山大川。晚年倦游,家益落,侨寓金陵而死。《黄山“山史”潘之恒》文:张崇岱年前的十七、十八世纪之交,诗人、戏剧评论家、地理学家潘之恒,住在黄山附近自建的有岂堂撰写《黄海》,同时协助普门和尚开山,金陵文人朋友不时来访,笑谈黄山景色并陪他们上山游览,从友人的游记中得知大家都称他为黄山的“山史”。 毕生痴游黄山中 潘之恒(-)在潘的同乡闵麟嗣在康熙年间编成的《黄山志定本》七卷中,卷卷都有他的行踪,在人物志介绍全文如下: “潘之恒,字景升,歙岩镇人。少好学,汪道昆举白榆社,之恒以少隽树帜其间,由是知名。入太学,一再试不遇,弃去,益专古文词,纵游海内名山大川。晚年倦游,家益落,侨寓金陵而死。” 《黄山志定本》较为详细地纪录了潘之恒在黄山的活动: 年,南京文人王世贞组织三吴两浙文人墨客余人来黄山,歙县同僚文人汪道昆作为主人安排名士一对一作陪,潘之恒父潘侃亦是名士,携带九岁的潘陪客至黄山温泉,宿汤寺,去朱砂庵望天都峰。在汤寺得知二十年前同乡方弦静在此成立天都社,称“黄山十六子”,这是黄山第一个文学团体。 年,潘父在云谷筑馆令潘之恒在此读书,此地为宋丞相程元凤少时读书之处,潘时年十八岁,24年后,潘作《宿丞相源旧馆》一诗回忆当初,从另一面观天都峰。 年,潘之恒在金陵入太学不遇,寄情于山水间时返黄山陪谢肇制游,先至温泉景区,后经汤口、苦竹溪再入云谷景区,潘对谢说:“使君从丞相源至海子(北海景区),则观止矣”,谢勉强成行,但喘如吴牛,折返,潘继续攀登,在白沙岭几失足,亦返。 年,潘之恒陪冯梦祯走温泉、汤岭、钓桥庵一线,俗称西径,宿钓桥,于次日登上天海、光明顶、飞来石等处,盘恒数日,下山一路险径至丞相源,经九龙瀑、苦竹溪返汤寺。潘告冯九龙瀑是“上如壅口,下深不测,龙潜其中凡九……” 年至年,王之杰、吴日宣等人游山并与潘之恒约黄山之盟,年,潘之恒修复天都社,请出时年94岁的方弦静再次主盟,实现了第二次天都社结社,称“黄山十八子”,潘之恒写了《天都社记》。 年3月至4月,潘之恒陪汤宾尹游黄山一月,在天海,潘对汤说:“吾久欲募石室为黄帝藏书,此其处也。”潘与汤同宿莲花洞,同观云海,同游五龙潭,并去丞相源,汤改潘初名一钵禅院为掷钵禅院,还去了翠微寺、钓桥庵。潘写了《师子林记》《五龙潭后记》《仙灯洞记》。 年,潘之恒与普门等人登上天都峰绝顶,写了《天都峰绝顶记》。又陪冯元等四人游山,宿师子林。当年,普门在慈光寺址先修藏经阁,潘与鲍应鳌从佛理山景确定其位置并主持开工典礼。 年,潘多次上山,写了《圆通庵疏》《觉海庵疏》《天都峰三奇记》。 以上只记写了游记的文人游踪中的潘,也有游山未写游记,譬如汤显祖,年至休宁汪廷纳家,也到歙县岩镇潘之恒家,为其父母作《有明处士潘仲公暨配吴孺人合葬墓志铭》,还写下了《游黄山白岳不果》: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这首五绝说明汤显祖游完黄山、白岳后,说徽州山水比梦中想象的还好。这一感受,在所有写黄山游记的文人都有表露。 推介黄山第一人 潘之恒《黄海》一书,虽未印刷,但得到喜爱的人传抄,所以在南直隶金陵影响圈内,都知道黄海即黄山,风景无比的好,文化无比的深厚。 李维祯在《募刻黄海序》中说:“刘中垒叙诸子几十家,班氏说小说家是为九流。今历代小说自盛行,而十家书独黄帝无所不备,其言最无稽,最易溺人。友人潘景升,因其乡黄山作"黄海",搜葺黄帝事略尽矣。可以博古,可以穷理,可以反经,可以解惑,是帝之功臣也”。 毕懋康在《黄海序》中说:“黄山峻极,延纾宣城、池阳、浙江,若分以壮鼎之趾,匡庐、天目;高幡插天,且俯瞰之,旷乎江南大观也……山史性嗜山,每经行,必标名胜……阅岁年,选摭不一,于是作“黄海”。其志境也,则三十六峰之瑰献诡效……求这志录,集千家万户之言。山史为潘景升,一生沉酣黄海莽浪中,当思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境垠之野,兹且厌世而去,当乘莽渺至帝乡矣。” 在明朝的中末期,也就是潘之恒从事文学活动的万历年间,小品文登上了文学殿堂,开创了一个辉煌时期,游黄山的文人或评论潘之恒的文人,许多都是名家,而潘的小品文笔精美,耐人品读。 黄山志书惜未传世 《黄海》这部书卷幅浩繁,内容丰富,是一部系统介绍黄山的专著。全书共分“纪初”、“纪藏”、“纪迹”、“纪游”和“纪异”五个部分。 “纪初”收录了散见于各种古书中有关黄帝轩辕的传说。最有价值的是“纪迹”和“纪游”两部份,“纪迹”部份收录了历代史籍中有关黄山的文字,详细说明了黄山的峰、源、溪、洞等的地理位置,潘之恒和他朋友在每条内容后面,记下了他们考察、研究的附注,也属于“地史之董孤也”。正是这一部分不同于一般的山志,从现代风景名胜概念的组成来看,一是奇特的自然风貌和环境,二是独特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那么《黄海》中《纪迹》部份,就是中国风景名胜理论的先驱,潘之恒和他的游山朋友们对黄山各处景观的描述和历史文化的纪录积淀,使他成为风景名胜专家。 年新编的《黄山志》是按志书体制编制的,虽然说《黄海》是明朝唯一的志书,但潘之恒生花之笔使它成了风景名胜专著,新编志书是比不上的,特别是不能按历史原貌进行客观的描述,使应写入志书的某些部分淹没了。 还是欣赏一下潘之恒在《黄海》中写下的风景名胜小品中的片断描述吧。 朱鹭由华山游览归来访潘,合著《黄华合评》,即黄山与华山比较,关于黄山的文字节略如下: “黄山……撷秀散者,足迹所至,怜心醉魂,在在引人……黄山如文采学士,流映四出,转觉多姿……黄山如百千天女,妙庄严相,临凡而冶艳都惭……黄山如群仙会燕瑶池阆苑,三岛十洲集其前……四五月瑶草琼花,弥满峰谷,盛夏如春……黄山诸峰,谶皱桠巧,黄山无尽藏石,竖立横峙,各诸幻肖……黄山之松,千棵千态,毕王石端……” 潘之恒在《三海门记》中描写祥云缭绕的西海群峰的景色是:“削玉攒翠,起伏万状,无风而振,不树而涛,不蜃而嘘,不犀而骇。”正是这峰云之海启迪潘之恒将黄山改写为黄海。 《黄海》一书遭遇,和《黄山志定本》编者清康熙年间的闵麟嗣的感言相同:“山志竟无成书,是亦吾乡同人之责也夫!” 原载年《安徽商报》 △浮丘溪十里梅花|资料图片黄海明潘之恒辑,明刻本。北京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及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各藏有一部分(残本)。《四库全书总目》载《黄海》共有六十卷,《明史·艺文志》作二十九卷,《千顷堂书目》将书名作《黄海纪游》未记卷数,《四库采进书目》作五十八卷。据天津图书馆刘尚恒考证,该书至少有一百四十卷以上。 天都文牍隔岸望汤池|资料图片 万历三十四年丙午()正月,普门和尚得徽州信善吴百昌居士鼎力资助,于黄山朱砂庵开避炼魔道场。至六月,休宁居士刘圣邻等已助其募造草禅堂五间,厨房三间。法海禅院基础已基本完工。为预备将来各方僧众习学修持,普门便想外出请经,将庵中事务托照空、无瑕二僧负责照应。九月,到南京。一日,在鹫峰寺,普门遇到了徽籍居士潘景升(之恒)。潘自我介绍说是“黄山山人”。普门看了看潘景升的言行举止,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既是黄山山人,何不作黄山事?既不作黄山事,当黄山名者,不但虚其人,连山俱虚矣。这话说得潘景升浑身燥热,如芒在背。忙称:此意甚切,奈力不及何?普门便引普贤行愿激发他。果然,潘景升说:现有《华严经》书板被人质押在当铺中,恐日久损坏。普门便说:你若是个真居士,此经落在苦海中,还不急急救他出来,印布流通?使有佛性者见闻中种解脱因,免得诸护法神在那里皱眉愁叹,这岂不是你的一件大功德吗?潘听其说,便愤志取经载回印行。 这一年,潘景升刚好五十岁。 普门与潘之恒初次见面,就毫不留情面地对他说出如此犀利的言辞,可见他也算是阅人无数了。 潘之恒(-),徽之岩镇人。字景升,号鸾生、鸾啸生、髯翁、天都逸史等。著名的戏曲表演评论家和诗人、地理学家。 潘之恒幼时即常随其祖父潘侃,到汪道昆府上看戏,这对其后来一生热爱戏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其祖父是典型的“亦贾亦儒”式人物,一生空负才华,科举道路屡受挫折,年近七十仍带病参加科举考试,六十九岁才谋得一个“光泽令”,在任上只呆了一年便辞官回家,继续经营着自己的生意。年,南京文人王世贞组织三吴两浙文人墨客余人来黄山时,汪道昆作为地方主人安排名士一对一作陪,潘侃作为地方名士,也曾携带九岁的潘之恒参与了作陪。汪道昆、王世贞与潘家素来交好,二人后来都成了潘之恒学业上的导师。可惜潘之恒于科举屡试不第,终身未仕。 其父潘召南,以经商为业,终生未仕,但尤其喜交名流。当其七十岁寿时,“致贺之使四至”。由于长期经商,家境殷实,一直过着非常奢靡的生活。这种生活作风、习惯对年少的潘之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养成了他放浪不羁的习性。他曾在其《鸾啸小品》集中自述:“经三吴二月余,旧交无人不会,无会不豪,无日不舟、不园、不妓、不剧。无夜不子,无胜不跻,无花不品题,无方外高流不探访,无集无拈咏,无不即集成。无鲜不尝,无醖不开,无筐庋不倾倒,似快游乎”一幅活脱脱的“浪子行乐图”。即便到了晚年,依然过着无时不追欢买笑、示爱留情,在烟花场中耗尽全部精力的放荡生活。 此番得遇普门点化,对自信而又放荡的潘之恒来说,不啻是当头棒喝。对潘之恒人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从此,他把更多的精力转向了黄山: 万历三十六年,歙县县令张涛感县中无志,便决定延请邑中著名史学家谢陛主纂《歙志》,时潘之恒以太学生的身份参与了志书的裁校。是书历四月而成。 或许这次参与《歙志》的编纂,给了潘之恒更多接触有关黄山史料的机会,推动了他(加快)编纂《黄海》的念头。 至年,黄山史上最早的一部浩繁而详备的“志书”——《黄海》,终于编撰完成。(黄居中《潘髯翁戊己新集叙》:“辛亥复一至留都,访余国子署。亡何别去,卧黄山,卒业《亘史》《黄海》《名山注》诸编”。) 该书共分“纪初”、“纪藏”、“纪迹”、“纪游”和“纪异”五个部分,“纪初”收录了散见于各种古书中有关黄帝轩辕的传说。“纪迹”和“纪游,分别收录了历代史籍中有关黄山的图经、文字,详细说明了黄山的峰、源、溪、洞等的地理位置,以及他和他的朋友们在游览、考察、研究黄山后所记下的附注,是这部志书最为可贵之处。 李日华《味水轩日记》卷六,有:“(万历甲寅[]四月)二十五日,休宁,潘景升来顾,贻余《黄海》《亘史》等书三套……且订秋杪黄山之游”。可见,此时《黄海》一书早已付印成书。 至于《黄海》一书始于何时,目前尚无可知。万历甲寅()年谢兆申《游黄山记》,有“予读《黄海》六稔矣”以此前推六年,则年,潘氏《黄海》一书已开始撰写并被人传抄。 潘氏于黄山最为熟稔,每有好友来访,必陪至山一游。谢肇浙、吴元翰、冯梦祯、黄问琴、郑翰卿、丁南羽、黄汝亨、汤宾尹、冯元、鲍应鳌、朱鹭、戴澳、王之杰、吴日宣、谢兆申等等时贤名儒,都曾得到潘之恒的热情接待与陪同,且都留下了珍贵的《黄山游记》以记其事。 在后世的《黄山志》《黄山志定本》中,收录文章最多的,莫过于潘之恒。约略统计,潘氏所记黄山专文有《法庵庵缘起》《莲花庵缘起》《普门缘起》《一钵庵疏》《圆通殿疏》《觉海庵疏》《敕建慈光寺记》《天都峰代绘记》《天都峰绝顶记》《天都峰三奇记》《莲花峰记》《莲花庵代绘记》《胜莲峰文殊院记《狮子林记》《天都社记》《曹溪记》《三海门记》《仙灯洞记》《莲花洞记》《五龙潭后记》《逍遥溪记》《月塔记》《木供铭》等等,这些文字为后世研究黄山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潘之恒自结识普门之后,就一直不遗余力鼎助普门。法海禅院初创之时,条件十分的艰苦,潘之恒曾亲为审核建造之图。 年,因敬重普门之法行,效前贤方弘静之盟,与鲍元则、郑无著、丁自宜、丁虞采、王之杰、黄奂、洪平叔、吴无奇等,重结天都社盟,“以禅诵念佛、称净业为常规,以诗画作文,称慧业为游息”。并立社规,以东至祥符寺界,南至云门峰脚,所有鲍元则、丁自宣两家喜施莲花庵、云涛庵地,“永远皈法海道场”,助力普门法海禅院。同时,念慈光寺百余僧众自觉遵守普门所订清规戒约,“虽饥而不散”,心生恻悯,于乙卯春在歙县五明寺与同社订“寿谷会”约,规定社员每月省米一斗至五斗,作饭僧缘。还考虑到让“求者不烦,施者不倦,遂设生诞新年之斋场,为寿谷长生之福会”,规定重大年节、生诞寿辰等办斋施舍的物品及数量。这对慈光寺及黄山各大寺庙的正常运转无疑有了可靠的、稳定的保障。除慈光寺外,寓安寄公创建黄山云谷寺、一乘和尚创建狮子林,也多得潘之恒的亲力与帮助。 潘之恒对普门的开山建设,对于黄山文化的贡献,古往今来,恐无人能与匹敌。这与普门当初的一语棒喝,是不无关系的。 今之“黄山人”,我们又当如何行事呢? 文/关德军。题为《既是黄山山人,何不作黄山事?——普门一语,喝醒梦中人》。望始信峰。|资料图片 黄山掷钵峰 引文 戏曲家潘之恒与芜湖 潘之恒(一)字景升,号山史、鸾啸生,自号冰华生或天都逸史冰华生,歙县岩寺人。先祖经营盐业、当铺,家资雄厚,在金陵(南京)、苏州、歙县均有产业。他自小以潇洒奇伟自负,受家庭艺术的薰陶,沉迷于唱曲演戏的生活。青年时代两试太学不中而绝意仕途,将毕生精力投入诗歌、戏曲、地理学的研究。曾师事汪道昆、王世贞;中年专心钻研戏曲及曲韵工作,在南京结识戏曲家汤显祖、张凤翼、屠龙、吴越石和袁宏道等人,在他们言传身教之下,记录了大量的古今演艺名角的佚事和掌故,为其后来著作《亘史》打下坚实的基础。晚年漫游芜湖、当涂、繁昌等地,收集当地民歌和民谣,并写下许多歌颂大自然的诗作,风格清新,状物抒情均饶有兴味。 因他常年研究戏曲,家中养有戏班,经常排演名剧或自编节目,很受当地百姓欢迎。万历二十五年(),著名戏剧家、后七子盟主王世贞,带领三吴两浙有名的文士一百多人由水路经芜湖去徽州游黄山,徽州出面主持接待的就是汪道昆和潘之恒。他俩以徽州“各逞其技”的文人、演员与之对垒,从容应对这一挑战性的文化之旅,其中潘之恒的家班演出,增添了这次文化“比武”的气氛。紧接着在万历二十八年(),文学家袁宏道也来到徽州,并到潘之恒家做客,看到他家家班演出的戏剧,很是欣慰,就建议他搞一次“迎春赛会”。翌年,袁宏道带来苏浙一流演员,在黄山脚下的岩寺,搭起戏台三十六座,竞相登台献艺,三天三夜的对台赛,让当地百姓过足了戏瘾。事后,潘之恒评道:这次“迎春之盛,海内无匹,即新安也仅见也”。 当时,与潘之恒交情很深的徽商汪伯爵,在芜湖致富后一心想回报社会。他在一位名叫性本上人的和尚撰写的《募建新浮桥疏》之感召下,带头捐银数千两。之后,芜湖商民踊跃捐款,打造方舟二十艘,垫上厚板,成为横跨青弋江上著名的“便民桥”。浮桥落成之日,汪伯爵请来潘之恒和他家的戏班,在浮桥北岸,搭起高高的戏台,为芜湖百姓演戏三天,观戏者人山人海。其中有一位徽州姓张的艺名“舞媚娘”的女演员,扮演《蟾宫折桂》中的仙女嫦娥,因扮相俊俏,被人们呼为“天上的仙人”。 潘之恒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亘史》(包括内纪、外纪、内篇、外篇、杂纪、杂编共九十三卷),就是记录戏曲艺人的艺术活动与成就,并阐述他对戏曲表演的见解,其中这段在芜演出的轶事就编在这部著作中。但这部巨著在他生前并未出版,后经其子陆续在各地雕版印刷,其中《杂纪》《杂编》是在芜湖自费印行的。他还有地理著作《黄海》(指黄山)《新安山水志》、诗集《涉江诗选》等传世。 文/汪应泽。文字丨张崇岱关德军汪应泽制图丨天歌编辑丨天歌-图文原创,转载请说明-移步阅读 翻书 曹鈖与石涛。广州大学城 翻书 唐朝登黄山的诗 翻书 唐朝的温泉诗篇 翻书 唐诗黄山,毕沙罗风景 翻书 李白黄山赠诗记 翻书 张大千每忆天都均欲去 翻书 黄景仁诗写黄山 翻书 闲说孙无言归黄山 点个「在看」,让我知道你 点「赞」和「分享」,让我感受你 信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szhj/112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墨椽飘香第期主播团同题朗诵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