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天娃说ldquo别点外卖了,外卖
来源 东西儿童教育 id:eastwest_edu 最近逛知乎看到一个家长提问。 说下雨天,放学接孩子回家,看见送外卖的小哥,孩子说:“妈妈,以后下雨天咱们别点外卖了,你看他们太辛苦了”。 如果你家孩子这么说,你会怎么回应呢? 我猜类似问题,很多爸妈都遇到过,不然也不会被推上热榜。 不过真遇到时,我们多半只是随口一答,未曾深想。 如今抽离出生活,单纯以问题来看,倒有了思考的乐趣。 多个回答,我梳理一番,盘点出了三种比较有代表性的。 大家不妨对号入座看看,不必较真,全当一次“自察游戏”。:) 如果你有三种以外的想法,也欢迎在留言区聊聊。 名为“一棵桔子”的妈妈,讲述了第一种回答: 正巧,这事儿我经历过。 周末和几个同事带孩子去公司加班,孩子在会议室玩,我们在外面工作,气氛融洽。 中午到饭点儿了,点外卖吃。 点完外卖没多久,突然下起瓢泼大雨,随后我们联系了外卖员,告诉他路上小心,超时也没关系,到目前为止,一切还是很融洽的。 差不多一小时后外卖到了,我领着几个小朋友去拿外卖,小朋友看到外卖叔叔衣服都湿了,都在问“叔叔冷不冷啊?叔叔我给你拿纸!” 整的外卖小哥很不好意思,小哥拿纸擦完脸就走了,我带孩子们回到办公室。 吃饭时候,我闺女突然说: “妈妈,外卖叔叔很辛苦,他淋雨送来的,我们以后下雨还是别点外卖了~” 还没来得及肯定小朋友的善良,身边突然有个声音出来了: “所以你们要好好学习,没出息就得去送外卖,看,淋着雨也得送,多辛苦。” 我当时的心情,简直了...... 看完“一棵桔子”的讲述,我第一反应是,真有家长这么跟孩子讲吗? 回忆马上告诉我,真有。 记得有次带千寻去外面餐厅吃饭。 透过座位旁的窗户,能看见一个农民工打扮的中年男子,顶着烈阳,坐在街边台阶上吃盒饭。 ▲图源:网络 然后我就听见隔壁桌的妈妈问女儿: “你觉得像那个叔叔一样,坐在街边吃饭好,还是像我们这样坐在餐厅里吃饭好呀?” 女孩脆生生地答:当然是坐在餐厅里吃饭好! 当时正值盛夏,餐厅外的炎热和餐厅里的凉爽形成了鲜明对比。 女孩妈妈继而不失时机地教育: “但你若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像那个叔叔一样.......” “一棵桔子”说,她听到这种“功利主义教育”特别生气。 我更多是无奈。 功利主义既然存在,便必然有它存在的土壤。 这不是简单的教育问题,往深里看,是社会问题。 不过,真不建议大人这么教孩子。 功利主义看上去符合“弱肉强食”的社会法则,其实很狭隘,会让人看问题片面化,把路走窄。 我在公号上分享过一部香港纪录片??《穷富翁大作战》,节目邀请了一些社会精英,企业家、富二代体验底层生活。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期嘉宾,是田家公子田北辰。 父亲纺织界“一代裤王”,母亲名门望族,田公子本人毕业于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创立的服装品牌坐拥千家分店。 节目开始前,他信心满满: “弱者,是被市场淘汰出来的。只要你有斗志,有头脑,就能变身强者!” ▲图源:网络 说完不久,就被自己打脸。 节目中,他拿着最低回报吃着最便宜的饭,干着最高强度的体力活。 两天下来受不了了,节目组不得不破例缩短体验时间。 事后,田北辰心酸地对记者说: “当我失去所有资源,完全没有能力考虑其它,每天吃饱就是极大满足。” 看片时我忍不住想,换位思考对人来说是多么困难啊,从自己立场看问题是连聪明人也会犯的错,田公子应感谢这次节目,至少让他能更为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成功。 真实世界的运行逻辑并非线性,不成功不见得是因为不努力没头脑,还会受到出身、机缘等等因素影响。 而努力也不见得就能成功,何况是单向度的努力读书。 功利视角,只会让人思维局限。 少一些功利,人才能更全面地看问题,更有包容心。 其实年纪越大,越会明白一个道理: 在被打上社会标签前,我们首先是个“人”。 从“人”的视角去看待他人包容他人,也是包容自己,对自己的尊重。 相比“功利主义”,第二种回答更符合中国人朴素的道德观,即: 肯定孩子的善良,告诉他能体谅外卖小哥的辛苦,是难能可贵的品质。 我也十分支持这个回答,“善良”永远是人性中最闪光的部分。 但这个回答,留下了一个衍生问题: 那以后下雨天,我们是不是就不点外卖了呢? 这个问题,再次打开了我的记忆阀门~ 我想起小时候跟我爸去散步,途中看见一小孩随手把喝光的饮料瓶扔路边。 我爸略带刻意地向前几步,将饮料瓶捡起来丢进垃圾桶,趁机教育我: “不要养成随手乱扔垃圾的坏习惯,要是每个人都乱扔垃圾,环卫阿姨多辛苦啊!” 却未想,愣头青的我反问: “那若是每个人都不乱扔垃圾,环卫阿姨不就失业了吗?” 结果自然是被一顿好骂。 当时还挺委屈,不是说好了畅所欲言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呢? 长大后才明白,我的无心之言,背离了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道德观,显得太不“善良”。 不过,今天来看,这绝对是个好问题,类似于: 为了不让外卖员太辛苦,雨天我们不点外卖,可要是大家雨天都不点外卖,外卖员又会不会因收入减少受损呢? 当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便意识到,善良也不能因噎废食。 第三种回应,没有给出明确解释,而是用反问激发孩子思考。 孩子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但这个时候,无需给出什么结论。 直接进入下一步: 我们想了这么多答案,为什么不去“问问”当事人呢? 于是一位有心的爸爸,在网上找来了外卖员们的“现身说法”。 这么做,除了让孩子有机会看见自己和外卖员之外的纬度,比如一些商业运行规则外,更重要是从“同情”到“共情”的转化。 和“同情”比起来,“共情”是更理性的“善良”。 共情与同情的不同在于,共情是我理解你的辛苦,但我肯定你的付出和价值。如果可以,我愿意与你一起努力改善现状,如果不行,我也尊重并感谢你。 同情则是,我觉得你辛苦,所以我希望你不要再这样做了。 这个世界上,每种职业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价值。 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没法做饭也没时间去餐馆吃饭,只能让人送来。外卖员的存在填补了这份空缺,既解决了配送问题,又解决了人们的吃饭问题。 虽然辛苦,但也正是因为这份辛苦,外卖员才得到了收入,这也是他们存在的价值。 如果我们同情外卖员辛苦就不点餐,那么人们就既失去了便捷,外卖员也无法养家糊口。 善良的你,完全可以选择共情而不是同情: 觉得外卖叔叔辛苦,提前打伞楼下取餐,不让他们在雨里奔走; 在特殊天气,给一份打赏,让他们的辛苦能得到更多回报; 在收到外卖时,真诚地说上一句谢谢,是对他们劳动的尊重。 ...... 开个玩笑,但凡我爸当年格局大点,愿如此探论一番,年幼的我也会收获满满,独立思考的种子或许就此埋下。 EASTWEST 梳理完回头看,我愈加感受到,三种回答对应的便是三种人生格局: 见自己 见他人 见世界 年轻时,人往往只能看见自己。 随着阅历的增长,慢慢走出自己的小天地,去看见他人的痛苦欢喜。之后,当我们心胸视野变得更宽广,便能看见“自己、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我感慨于我们这代人,格局提升的过程多是拾级而上,而如今,终于有机会在下一代身上做出改变。如何回应,传递给孩子怎样的思维格局,是我们可以选择的。 杨桃妈妈视频号开通啦,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szhj/11279.html
- 上一篇文章: 书香世小童心抗疫,致敬英雄世茂小学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