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相伴温暖同行

以悦听伴随成长用阅读滋养人生

加入我们请联系

ID:snowy-

来源:平白书

著名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孩子呱呱落地,到好奇的看待这个世界,从叫出第一声“妈妈”,到坐在课堂里学唱歌谣,从襁褓婴儿到翩翩少年。

经历过的父母应该知道,养育孩子最难的,不是照顾孩子饮食起居,而是能否一直和孩子心灵交汇,成为彼此相伴一生的朋友。

那么,什么样的方式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孩子,并保持着长久彼此心灵的沟通呢?

有这样一位爸爸,在女儿8岁的时候,发愿为女儿写一些如同信件的文字,记录女儿成长的点滴,准备在她十五岁的时候送给她作为成年礼。这一记,就是近五个年头。

这位爸爸就是《亲爱的丫头》的作者柯继铭,七十年代初生人,四川大学历史学博士,当过大学老师、做过公务员,现供职于四川新华发行集团。

他用自己感性的笔触,写下了“我愿意,我是最爱你的那个人,而你是最能体会这份爱与温暖的那个人”的文字,将人生感悟和对女儿的谆谆教诲娓娓道来。

看上去这些文字不过是聊家常,实则是带着爱和觉知,捕捉孩子生活中的小事,通过加工整理、总结提炼,成为可供孩子日后借鉴的经验。按照柯爸爸的话说:“我愿意到你二十岁、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时,它都可以引发、触动你去想问题,琢磨生活的道理。”

每位父母都有这样的愿望吧,即便终将望着孩子远去的背影,但仍然希望,在那天到来之前,在孩子的行囊里放入足够多的叮嘱,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会慢慢理解、领悟,不论懂得多少,都是父母与孩子灵魂的交谈,父母的支持永远都在。

1.女儿,希望你做一个有信仰、有定性、有智慧的人

在家庭教育中,每个家庭都有看重的面向。柯爸爸心中,相比较学校和考试,更看重孩子的成长。

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柯爸爸用不同的方式,分享着自己对人和事、对世界、对人生的的看法,帮助孩子建立基本的价值观念。希望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的分辨能力,早早地渗入女儿的心灵,落地生根。

第一,做个有信仰的人。人无信不立,有了信仰便有了责任担当。信仰让一个人勇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果断的做出选择和努力。

唯有心甘情愿的付出,才会不计较得失,义无反顾的奔着自己的目标而去。找到自己的信仰,便是人生最大的成功。愿孩子找到幸福的本源。

第二,做个有定性的人。做任何事,要养成用心的习惯。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静心思考、在该做的事情上专心致志、在坚持的道路上持之以恒。

静心帮助我们发现真相,专心引导我们认真做事,恒心保证我们一以贯之,所以能用心的人必定是个务实的人。

第三,做个有智慧的人。其实就是“大局观、大势观”。做人做事,纸上谈兵不算智慧,身体力行方是智慧。

大的智慧年轻的时候少,必要经历一些事,形成自己的经验才能“慧从心中生”。不论遇到大事小情,要明主次、辨轻重、知进退、懂分寸。

智慧的前提,是抓住事情最本质的东西,还原事情的真相和内在的逻辑。智慧让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容易偏离信仰指引的航道。

信仰、定性和智慧,是每个人最珍贵也最稀缺的东西。也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它们所决定的对生活的基本态度。

带着正确的人生态度,孩子无论在哪里、做什么事,都不会在选择上出现太大“偏差”。

柯爸爸坦诚地说:愿女儿在年轻的时候,拥有独自一人到陌生城市学习打拼的机会。最好想见不得见、时间足够长,让女儿挣脱思念的煎熬,成长为自己。

如此超脱的思想,也和他孑然一身求学之路有关。成长必经的苦楚,磨练了心智,坚硬了铠甲,成就了现在的他。

2.不奢望孩子出类拔萃,唯愿其遵循自己意愿去工作生活

讲过了柯爸爸育儿的中心思想,我们来看看在他眼中人生的本质又是什么?

当下社会充斥着“不输在起跑线”的焦虑,孩子们除了课业,还需要学习各种特长。柯爸爸也鼓励孩子学习各种特长,但他时刻保持着清醒,并对时下帮助孩子变聪明的各种方法不以为然。

他认为出类拔萃的人不能够培养出来,而多半是自然生长成那样的。而且好材料能否成才,还需要眼光、机缘和工艺。

他从来不奢望孩子出类拔萃:“只愿你身心健康、自食其力、循规蹈矩、平安快乐;再进一步,最大程度地遵循自己的意愿,照顾着自己的爱好兴趣去工作和生活。”

那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呢?柯爸爸以为是思想道德观念,正确的思想认识、清晰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正确的思想认识,可以帮助孩子持续找到基本正确的人生方向,并输送不竭的动力;清晰的道德意识,教会孩子分辨天使和恶魔,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会像阳光一样洒进内心,让孩子乐观、豁达、淡定、开朗。

这是对孩子最重要的培养了,有了思想道德的“大道”,便有了人生的根基。

除此之外,柯爸爸在书中反复叮嘱孩子,要时刻提醒自己寻找事情背后的真相,在见识过世间百态、比较取舍后,洞悉人应有的面貌,享受简单朴素的生活。

何谓简单朴素的生活呢?就是一种克服了不必要的纷繁复杂、去除了不必要的奢靡浮华的状态。简单相对于生活,则是去除那种没有工作生活需要的庸人自扰。

这样做的好处是远离了纷繁复杂带来的假象,还有奢靡浮华的显示的虚荣。

说的透彻一些,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各种行为目的,很大程度都是为了将自己归入某一类人同时和其他人区别开来。

就像人在某个圈子内混的时间长了,会削弱工作生活需求的支撑,追求大家印象中那个“人物”的想象,甚至迷失自己,认为自己就是那个“人物”而自欺欺人。

当然,对于小学的孩子,是参悟不了这些“真相”的。孩子们能做的,是始终提醒自己无论想问题还是说事情都应该尽最大的可能想得具体一点,说得实在一点,不能只凭“直觉”匆匆掠过。

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然后总结归纳为日后参照、对比所用。久而久之,思想会越发有深度,也会越发立体全面。

3.在做好充足的准备之前,不要太早见多识广

柯爸爸有一个和当下主流观点不同的想法——不要让孩子太早见多识广。

他从小生长在偏僻闭塞的绥江县,十八岁出来读大学,才第一次坐了火车。那时公路不发达,县城对外连接主要靠水运。他时常面对金沙江憧憬外面的世界,自问有没有做好进入那个世界的准备。

多年后当他和朋友回想这段经历,朋友的一段感慨字字珠玑,朋友说:“在半封闭的环境中长大是非常幸运的,既有外面的信息游走激活你,又没有过度的喧嚣打扰你,既有好奇向往又有沉思遐想,这特别有利于独立人格的完成和思想空间的拓展。”

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们呢,早早享受了飞机、高铁的便利条件,穿梭在不同城市的文化之中。柯爸爸承认旅行会增长见识,只是担心女儿过早地走马观花中,不经意就消耗和流失了对外面世界的好奇心——那是每个人弥足珍贵的稀缺资源。

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先保有对未知的好奇心和热情。将它们存储在心里,慢慢玩味,细细琢磨,落地生根。

通过长久保存对未知世界探索的热情,营造一个辽阔的想象空间,孩子自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志趣的砥砺,情感的升华,智慧的生长,力量的蓄积。

这些力量将形成一种驱力,一路伴随孩子在今后的求知道路上坚持不懈,一往无前。

文字中,还流露了柯爸爸内心的纠结,他无意于用个人经验约束孩子的成长。只是,他认为每个人的生命力,包括好奇心都是有限的。过早的见多识广,容易过早的释放生命力,而对很多事都无所谓。

基于此,他更希望女儿对世界的看开能晚一点,让好奇心和热情驱使的步伐走的再远一点,如同“诗和远方”,要始终有召唤在心中。

我还比较认同作者对“大多数”观点的看法,十分犀利透彻,发人深省:“不要轻易相信大多数,不要轻易跟着大多数,不少情况下,多数人的想法可能是错的。现在各种各样培养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事急功近利、好高骛远,鼠目寸光,少了对天地万物此消彼长的洞察,缺失对人性的尊重和敬畏,人为地破坏、撕裂、损伤了生命圆满,根本就是瞎折腾。”

4.考试的天分可遇不可求,学习是一场学校追逐的游戏

柯爸爸对应试教育的看法豁达客观,他认为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作为过来人,每个人的成长具体还看个人的造化。而且考试这件事需要“天分”,不能强求。

他认为学习这个事,必须跟自己较真才会有好的效果。自己跟自己较真,自尊心在特定的氛围中起到了内在驱力的作用。

这好比一场学校追逐的游戏,起先孩子是和自己较劲,然后是同学之间较劲,学习上你追我赶。游戏着,追逐着,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游戏总是快乐的,游戏中的人不觉得苦,只觉得好玩。

这里,不能忽略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有了氛围不一定激发自尊心,自尊心也不一定用到学习上,即便用到学习上,还得看是不是读书的料。在读书考试之外,还有很多路可以走。保护每个孩子的自尊心,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尤为重要。

还有,柯爸爸鼓励女儿多背诵记忆。由他的经验来看,小学和中学的课程中,记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学习的效果。理解固然重要,但记忆是基础。他鼓励女儿对于学的看的,记的越多越好,越牢越好,哪怕死记硬背。

他的经验是许多当时不理解的东西,搁在心里久了,自然而然也就理解了。

其实不论看书、学习、还是记忆,重要的都是积累,滴水穿石,学习还是要下真功夫的。

柯爸爸还对女儿迟早要面对的家庭之外的“批评”做了语重心长的讲解——家中几乎没有批评过女儿。他提醒女儿对“批评”,要抱欢迎的态度。

“批评”,其实就是不同意见的表达,是这个世界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真实表现。每个人受到成长经历、家庭及教育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个事件的认识不同非常正常。

面对这种情况,重要的不是分辨是非对错,而是正确对待、理解这种差异和分歧。正是这种差异和分歧,提供了了认识理解事务的多种可能性,使我们思考问题有了更大的空间,解决问题有了更多的选择。

总的来说,对批评和不同意见谦逊的接纳,礼貌的回答,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狂妄自大,要有谦和通透的大智慧,这种能力可遇而不可求,需要修炼。

5.用心体会时光神奇的力量,它带来一切,又把一切带走

在柯爸爸若干年的记录中,家庭成员几度经历工作、生活上的变化。每次他和妻子都能乐观的面对,不但体现在文字中,而且实践在生活里。身教胜于言传,柯家的稳定和睦、豁达从容,给女儿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

书中,柯爸爸对老家的故土难离的情感格外触动人心。他强调土地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乡村是起点,是归宿,是根。

他青年时从县城到大都市求学,自感离土地越远越久,“悬浮、漂流、变换、无根的感觉就多了,故土、家园、安定、踏实的感觉就少了。”

城市的孩子们,大多被学业和兴趣占去了大部分的闲暇时间,“与自然亲近的机会越来越少,缺少了对自然美的体验和感悟,也便缺少了那种得自山水的灵性,对万物有灵、道法自然哲学观和返璞归真的人生修养的理解也就变得困难起来。”

柯爸爸的担忧给我们提了醒,在追赶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享受城市的富足便捷之外,也不要淡忘乡土的根基。

柯爸爸还体会到,不论人们在生活中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新的角色总会将你固定在某一个端点,然后把生活穿成一些线,编织成结结实实无所不在的网。

到了某一天,你会明白,此生注定平凡度过。理解人生大多的场景变换本不是自己的能够选择的,你只需尽力就好了。人终将走到那个结局,生命本来只是一个过程。

在柯爸爸生日这天,他许下了三桩愿,细品之下,令人泪目:

第一,甘于做个平凡人,一定做个好人。

第二,再借三十年,做好三件事。为父母养老送终,等到女儿成家立业,如果没办法陪妻子走到最后,那就尽量多相伴些时间。

第三,以感恩之心,善待至爱亲朋。人之相遇相交实属不易,珍惜缘分。

这三桩愿中,第二桩尤为感人,透着中年男人赤子之心。如果可以借来时间,又何止三十年呢?

我们用生命的某一段时光交换了自认为值得的东西,起先时间看似过的很慢,有大把可以交换,但人到中年,目睹孩子成长、老人年迈,时间永不停息的向前奔跑,难免带来内心的恐慌和无助。

所以柯爸爸才会希望生活的节奏缓下来,简单朴素的生活就好。这也是历尽千帆后的人生感悟吧。

从最初因为女儿开始文字记录,到后来感悟出人生注定平凡度过的慨叹,从提醒女儿注重称呼礼仪的小事,到理解人生不过是一个轮回的大事。

柯爸爸深知,这些原本“写给自己”的文字,与女儿而言,只是提供了一些可供参考的叮嘱,能理解多少,终究要看女儿的悟性和机缘,不能强求。

文字中,女儿即将从小学升入初中,柯爸爸回首小学时光,展望初中这个新的“战场”时说道:“亲爱的丫头,有些路你必须一个人走,一生的路无论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只能你一个人走。所以从现在起,你必须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从体魄到情感到精神到灵魂,强大到足以抵御漫漫长路的寂寞和崎岖坎坷地颠簸。”

这应该是天下父母对孩子的嘱托吧。阅读《亲爱的丫头》的过程中几度落泪,欲言又止。这本书中有大多数父母的影子,仿佛一面镜子,“照见”自己的短处,引发强烈的思想碰撞和共鸣。每一次内心的“刺痛”,都将是经由这本书带来全新思考和崭新的开始。

柯爸爸的记录没有停止,我们还会继续聆听他对女儿的教诲,从这位博士爸爸严谨的思维之中,获得更多关于亲子教育、人生体悟的真知灼见。

愿我们加倍努力,用一个比昨天更温柔坚持的自己,陪伴身旁越来越好的孩子。

END

悦听月读樊登读书

用碎片时间成就自我成长

?end?

点赞是一种支持

分享朋友圈也是一种赞赏

平白书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比较好
海口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szhj/2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