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原生家庭没关系,我终会长成一颗枝繁
文丨提拉没有米苏, 1 后台经常有读者朋友向我倾诉自己的原生家庭。 似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受过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我也不例外。 小学四年级时,家里经历了一场变迁,原本还算衣食无忧的生活,突然间变得一盆如洗。父母似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赚钱上,对于我的存在,显然疏忽了很多。 又因为经济上的拮据,父母心情也受到很大的影响。他们经常因我小小的过错而批评我,所谓批评,是指语言上的辱骂,还有挨打。 这可能是源于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急切,也可能是他们想通过这种苛刻的方式来加深子女对过错的认识与理解。 又或许,是以爱之名,向子女宣泄自己的情绪。 有一次我跟母亲顶嘴了几句,她生气,歇斯底里地喊:你滚吧,再也不要回到这个家! 那一刻,我真的感觉生无可恋。我一个人来到村西的湖边,坐在石头小桥上哭了很久。看着桥下的湖水,心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说:“要不要跳下去?” 另一个说:“跳下去就会一了百了,不用再被父母责骂了。” “可你不害怕溺水的感觉吗?” 我得感谢一只七星瓢虫。 当我的思想在纠结在斗争时,突然感觉手背上痒痒的,我低头,看见一只七星瓢虫在手背上慢慢爬。我感觉有趣,开始数它背上的七颗星星,一遍又一遍地数,直到它慢慢飞走。 注意力被转移了,心情好了很多,看到夕阳西下,我一个人慢慢走回家。 初中时,三个女生结伴排挤我,偷偷给我报名了学校组织的马拉松长跑比赛。直到比赛那天,我才知道自己是参赛选手,恰巧那天我来了例假,肚子痛疼难忍。我想拒绝参赛,她们仨人你一言我一语,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怂恿我。 “怎么可以临阵逃脱呢?” “班级荣誉都毁在你手里了。” 班主任老师也说:“你试一试吧,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十几岁的女孩子啊,不想被她们笑话,要强又要面子。我咬咬牙,跑吧。 跑了不久,我开始头晕目眩,周围什么声音都听不见,只听见自己急促的呼吸声,嗓子像着了火一样难受,我感觉力气一阵阵地从身体里抽离。 当我孤零零地到达终点时,已是傍晚,比赛已经结束很长时间了,老师同学们都解散回家了。我一个人骑着自行车走在回家的路上,泪流不止。 我身体虚脱,很难受;我跑了倒数第一,那是我人生中经历的第一次挫败,虽然现在看来那根本不算什么;我好不容易跑回终点,却被老师同学们遗忘,连口水喝都没有,心里堆着满满的委屈。 那时候,家是我唯一的避风港湾了。 终于回到家,我边哭边对妈妈说完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母亲看我狼狈的样子,眉头紧锁。我想,她是心疼我的,或者说是替我难过的。可是,她说出来的话不是"没事儿,她们欺负你,是因为你太优秀,羡慕妒忌。" 也不是“跑了倒数第一真的不算什么,重在参与。” 她脱口而出的是:“都怪你,因为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才落得这个下场!” 这无异于伤口撒盐。我想要的只是一个安慰,一个拥抱。可没有想到的是,连自己的母亲也这样对我。 似乎整个世界都把我抛弃了。 从那以后,我开始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跟着一落千丈。我的信心散落了一地,觉着自己一无是处,整个中学都在抑郁中度过。 依稀记得,冬天坐在教室里,座位靠窗,有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进来,可我依然冻得瑟瑟发抖。那种寒冷,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 直到读大学时,我才得以从这种抑郁中走出来。二十岁那年,我终于找回了自我,我眉头已经舒展,嘴角开始上扬,变得乐观阳光坚强。 也在二十岁那年,我终于有勇气回到湖边的石桥上,帮正在哭泣的小女孩擦去泪水,把单薄的她拥入怀抱,对她说:没关系的,不要哭泣,看,我们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 2 有次跟闺蜜聊起各自的原生家庭。她说:从小到大,我一直都渴望父母的爱与理解。我心里住着一个小女孩,每次都满怀期盼地跑过去,想得到他们的一个拥抱,可每次都他们被强行推开。 听到这句话时,我的泪水在眼睛里打转转。 我的父母一直信奉棍棒教育。从小到大,我数不清自己到底挨过多少打,挨过多少骂。看到小伙伴向父母撒娇,同父母亲密言笑时,我只有羡慕的份儿。没有人知道,我是多么渴望亲人给予的温暖。 有次,村里几个人在我家喝茶,有长辈跟父亲说起,对孩子不要动不动就打骂,这样会适得其反,孩子会越来越倔强。父亲听完却固执地说,只要犯错误了就得打,不信她改不过来。 读初中时我也曾跟父亲理论过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可根本无济于事。我不明白,这么浅显的道理,别人可以明理解,父亲为何不懂。 长大后我才懂得,受教育程度和成长环境的影响,老一辈的观念是多么的根深蒂固。改变他们已有的观念,就像改变世界一样困难。 既然改变不了他们,就试着去原谅他们,接受他们的局限性,不要再去追逐父母给不了我们却应该给我们的爱。 只有放下,才可以重新上路。 3 更不要把所有的错都归结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是存在的,可并非绝对的。 有人说,“都怪我的父母,让我失去爱的能力。” 有人说:“都是父母的错,让我变得胆小懦弱。” 我也曾不止一次的把生活中经历的挫败和失意都归结于自己的原生家庭, 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给自己的不努力进行的开脱,是为自己的堕落所找到的借口。因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做主,每个人都应该担负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当自己明白这一个道理时,我决定进行自我改变。 首先要接纳自我,学着爱自己。 我曾经不喜欢自己的小脸,因为有朋友开玩笑,说:“脸太小,肯定是小时候被门挤了长不大。”我也不喜欢自己的高个子,总羡慕长的小巧,小鸟依人般的女孩儿。后来,我知道了,原来“巴掌脸”和“大长腿”也是一种美。 我喜欢语言,逮住一门外语就使劲儿去钻研。当全心全意去做一件事情时,真的没有多少时间去自怨自艾。又因为语言的天赋和敏锐,我可以短时间内取得很好的成绩,因此,我收获了自信。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不再去读书,因为我深知自己的感性,会沉浸在书中的情节中不能自拔,那段抑郁生涯中,骨子里的感性是我不能承受之重。 当心情开始往深谷中跌落时,我强迫自己去跑步,放空自己的头脑,什么都不去想,运动可以减压,能自己让身心愉悦。 其次,在成长的过程中,去组建新的依恋关系,比如好好爱一个人,好好经营自己的婚姻,好好珍惜朋友间的友谊,好好对待自己的儿女。通过新的健康的依恋关系和亲密关系,来疏远和淡忘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不良影响。 就这样,我慢慢地从抑郁中走出来,慢慢挥散掉原生家庭带给我的心理阴影。而当自己变得美好时,周围的美好也会随之而至。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都有都有心理上的自愈能力。因为过多的埋怨和责任转移,我们忽视了这种成长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远比想象中的自己要坚强。 4 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比如我的父母,他们曾引导我知晓读书的重要性,他们曾告诫我要善良正直,也教会我对待生活,要一丝不苟。 他们只是不知道,教育方式上的欠缺,对一个孩子造成的伤害。 这些伤害,就像烙印,存在童年的记忆里,无法删除。 而作为儿女,因一脉相连的遗传因素以及十几年生活在一起的耳濡目染,我们身上多多少少会有父母的影子,不可能全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不要试图摆脱自己的原生家庭,因为这根本无济于事。一次一次的挣脱,就像伤疤一次又一次的被揭开,这只会让我们更加受伤。 心理和家庭治疗师萨提亚说过:我们无法改变过去已发生的事情,只能改变那些事情对我们的影响。 一颗树苗,从刚开始成长时,被施肥,被浇灌,也会因为错误的培育方式,树干上被刻上了凌乱的痕迹,有些枝丫由于粗暴的修剪而失去了原来的美好样子。 时间流逝,树干上的痕迹不可能彻底消除,枝丫也不会恢复到原来的模样。 我们能做到的,是努力吸收阳光雨露,让叶子舒展,让树干随着年轮的生长更加茁壮,让受伤的枝丫向着更自然的方向伸展。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终会成为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 总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早日打开原生家庭所带来的沉重枷锁。 愿每一个人,都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 后记:我们要时刻谨记:一定要倾尽所能,去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因为,我们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作者:提拉没有米苏,85后妈妈,喜读书,爱写字,家有一儿一女,用感恩的心陪伴孩子成长,用笔收录一切美好。已出版《我敢让自己活得不一样》。公号:有桃有豆ID:youtaoyoudou 长大后吃亏最多的,往往是这种孩子! 害苦孩子一生的4种妈妈,为了孩子好,坚决不能做! 当孩子伸手要钱时,聪明的父母原来是这样做的!(是时候学学了) ↓:点击阅读原文,立即进入“学思优选”书城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szhj/3271.html
- 上一篇文章: 绿萝诗刊同题诗往后余生入围作品展
- 下一篇文章: 诗仙徜徉过的金柳河时兆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