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源区店头村,腊月二十三过后,家家户户都要忙着做年糕。

  过年做糕的食材,采用当地产的软谷米(粟米)和软黄米(黍,即软糜子)。不管是软谷米(当地称小软米),还是大软米(软黄米),不是拿来就可做糕的,而是要经过用温水浸泡一周后,泡出米中软性,用笊篱捞出米,盛在笸箩中,经自然脱水、晾米一日后,方去村中碾房排队碾面。虽在腊月寒天,但家户排队碾糕面的还真多,因过去村中只有三盘石碾磨,显得碾房格外红火热闹,排队采用扫面笤帚依次排,已然成为自觉习惯。而排队碾面的男女在倒歇间人不坐等,而是帮着先来者推碾子、箩面,以此循环帮着忙。到夜晚点着灯,仍在推碾子碾面,若遇风大天冷,便捡来柴火,放入碾盘底下圪道中,生火给碾盘加温,就像村人家里烧炕一样。糕面的加工历来如此辛苦,但辛苦和汗水换来的是农家美食。

做糕前,各家也得忙半天,需先将糕馅做好。有用豇豆或红小豆,加上些许白砂糖后,做成浅红色豆馅;把黄胡萝卜切碎和煮熟的黄豆拌在一起,按比例加上盐等调味料,用熟油一泼,搅拌后即成菜馅;还有白砂糖、红糖馅。接下来就进入蒸糕面工序,将糕面倒入盆中或笸箩里,适量加些温水搅拌,待用手抓起面来在手中能握成松散的团状时,粉上一小时左右面后,再把粉好的糕面盛于底铺笼布的稷盔(甑盔)中,上盖,放在蒸锅上,用大火蒸一个小时后,糕面熟透,起锅,把熟糕面倒入面盆中,不能怕烫,迅速用双手蘸一下凉水,便用双拳使劲砸面。如此经过十余个回合的翻面、蘸水、砸面后,糕面就变得软糯光滑,随即在糕面表面抹一层麻油,以防面干裂变硬。不能等待,就着糕面热乎软糯劲,家中会包糕的人围在一起,你伸手揪一小块面剂,他揪一小块面剂,在手中把剂子捏成形似饺子皮的圆片状后,随手放入糕馅,用手包捏。豆馅糕、糖馅糕要拍成直径2寸左右的扁圆形,多数人家以吃豆馅糕为主,包的也多。素馅糕要捏成角儿状。包糕到最后还要把剩余的糕面揉成圆砣状,然后用菜刀切成片状,成为没有馅子的椭圆形糕片。

年糕包好后一个挨一个放在箕篾上,等自然放凉后,装入盆中,用布闷盖严实,以防风吹糕裂。

过年吃糕的日子,传统为大年正月初二、初十日。因大年初二早上要用象征年年生活节节高寓意的糕祀神祭祖,以感念先祖给后代带来赖以生存的食粮恩德,到晚间要“送祖宗”。正月初十乃是祭祀诸神之日,乡村谚语:“添仓馍馍十祇糕”,故到这天,要以五谷之长黍或粟(远古稷的分支)米包的糕来贡神,祈求五谷丰稔。(文:王春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zltx/11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