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皮肤科北京医院 http://m.39.net/news/a_9085401.html

榆树(年4月上旬摄于南京钟山明仇成墓旁)

走在紫金山明仇成墓旁的步道上,惊奇地发现落满了白色的“铜板”,间或夹杂着几枚绿色,原来是榆钱。抬头望去,三四株高大的榆树矗立在路旁的山溪边,树?极力向空中伸展,变成数不清的枝丫,就像?个巨?的?臂伸向湛蓝的天空。偶尔阵风吹过,便见“风吹榆钱落如雨”。

榆树是榆科榆属植物,素有“榆木疙瘩”之称,为落叶乔木。

榆树(年4月上旬摄于南京玄武湖白马公园段)

榆树是我国本土树种,虽是一种普通树木,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榆树文化”,并深深地沉淀于地名中。吉林省榆树市,恐怕是中国唯一一个以植物名称直接命名的城市,除此无二。

我国栽种榆树的历史极为悠久。虽然无法确定最早的栽种时间,但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就有“榆”象形文字的发现。而在先秦著作《管子》一书中有记载道:“五沃之土,其榆条长”。汉代韩婴所作《韩诗外传》也有榆树的记载:“楚庄王将伐晋,令曰:‘敢谏者死’。孙叔敖曰:‘臣园中有榆,榆上有蝉,方奋翼悲鸣,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其后也’。故至少可以确定我国榆树的栽种最早应当在殷商时期,而最晚也不会超过春秋时期。

春秋之后,榆树开始被大批种植。《汉书·韩安国传》有记载:“蒙恬为秦侵胡,辟数千里,以河为竞(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后逐渐发展成现在的陕西省榆林市,并成为其市树。当地登记在册百年以上的老榆树有81株,其中响水镇卧龙寺还现存一株特级保护榆树,树龄达多年。

隋朝之后,栽种榆树在全国变得极为普遍。

榆钱(来自于网络)

对国家来说,种植榆树是为了固河堤防、保卫边防以及园林造景。但对人民来讲,更看重的却是它的食用价值。古代一旦发生饥荒,人们无粮可吃,榆树便成了救命之物。难得的是,榆树的果、叶、皮皆可食用。

榆树果,即是常说的榆钱,实际上是榆树的种荚,也叫榆荚、榆钱儿,很像古时用的铜钱,和“余钱”同音,听起来甚是吉利。榆钱的食用价值在古代早有记载,东汉崔寔所著的《四月民令》中记载道:“是月也,榆荚成,及青收,干以为旨黄。色变白,将落,可收为榆酱。......,至冬以酿酒,滑香,宜养老”。此后的各个朝代对榆钱的食用方法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挖掘,特别是在明清时期记载的最为详尽。有兴趣的可查找薛宝辰的《素食说略》。

榆树叶和榆钱一样,可以蒸了吃,也可以做青团、煮粥等,据说味道还很不错。

此外,榆树身上还能食用的便是榆皮了。榆皮就是榆树皮,虽不怎么好吃,但在饥荒年代却救下了许多百姓。《汉书·天文志》是最早的相关记载:“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旱,伤麦,民食榆皮”。《神农本草经》中有记载,榆树皮“久服轻身不饥”,和“槐实”、“枸杞”等,同列为“上品”。明代李时珍著作的《本草纲目》中对榆树的记载是:“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

其实,回溯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有记载食用榆树皮的记录,因为每个时代都难免会有饥荒,而树皮就成为了当时饥荒中最常见的食物。没考证过建国之初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有无记载。

榆树(年4月上旬摄于南京玄武湖白马公园段)

榆树还跟“榆火”紧密相关。古代,有寒食节禁火,清明节取火的习俗。宋代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说:“《周礼》,四时变国火,谓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而唐时,惟清明取榆柳火以赐近臣戚里,本朝因之”。现“榆火”成为典故,意指春景。

此外,榆经常与“桑”同现,故有“桑榆”一词。含义极为丰富:1、桑树与榆树;2、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3、比喻晚年,垂老之年;4、喻指隐居田园。有一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最早出自于《后汉书·冯异传》,本意为上面第2含义,后比喻开始时或暂时在某一方面失利,但最终得到了补偿。

榆树(年4月上旬摄于南京玄武湖白马公园段)

有人说,榆树文化的核心就是“饥荒年里的食物,文人眼中的田园”。自古以来,写榆的诗词不少。在诗词中,榆树被赋予了多种多样的文化象征,我概括了一下,主要有四类:一是春天的象征;二是田园的象征;三是边塞的象征;四是喻己的象征。选各自代表作与大家共赏。

唐代白居易的《春风》(注:春天的象征)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东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注:田园的象征)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唐代骆宾王的《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注:边塞的象征)

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乾。

柳叶开银镝,桃花照玉鞍。

满月临弓影,连星入剑端。

不学燕丹客,徒歌易水寒。

宋代苏轼的《榆》(注:喻己的象征)

我行汴堤上,厌见榆阴绿。

千株不盈亩,斩伐同一束。

及居幽囚中,亦复见此木。

蠹皮溜秋雨,病叶埋墙曲。

谁言霜雪苦,生意殊未足。

坐待春风至,飞英覆空屋。

蔷薇书院

您的赞赏是我最好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sanyakua.com/sykrybw/11210.html